医药经济报数字报
医药经济报医药经济报 > 正文

管理思维跃迁论

发布时间:2018-09-26 14:40:59作者:史万奎来源:医药经济报

编辑说:刚结束不久的全国“两会”上热词很多,“高质量发展”和“供给策结构性改革”频上热搜。药企在新的经济发展和产业政策环境下如何调整行动步伐,适应新变化?首先应意识到,高质量发展之要,在于“从抓机会向管理思维升级”转变。

管理思维跃迁论

高质量发展只抓机会是不够的


过去四十年,中国医药市场的主体成功模式是“抓机会促成功”。接下来,机会在成功诸要素中的影响力仍在,但企业自我管理思维升级的速度,将决定高质量基调要求下的市场位势。

笔者以为,企业适应高质量发展之要,可能就在对寻常方略的再认知上,刻意追求高大上,反而容易迷失。药企的战略、战术或许只需要在原有基础上稍做调整,或更深入一些,便可达到不一样的境界。

再调整:策略针对的对象

通常企业策略的出发点是“自我及人”的逻辑方式,其思维流程为:“由我想做什么,到要求企业人员应该干什么,然后推动市场要素如何配合我,最后实现回报”。核心纽带是利益分配,属于典型的利本位营销。不可否认,利本位营销依然有效,但在新的市场环境下,金钱之利的应用效果不断缩小,单纯以“利”为动能的杠杆驱动力逐渐失灵。

换一个角度,比如将策略的出发点调整为“自人及我”的逻辑。将策略流程转化为:在商业回报总成设计框架下,顺应市场各要素他们都想要什么,不同主体的利益和价值交集区和差异点在哪里,进而引导企业人员怎么做,设计怎样的商业模式。

某药企有数百产品文号,调整对策略出发角度的认知后,企业变成了事业平台化公司,成立了多个项目事业部,每个事业部小的3~5人,多的上百人,但他们彼此共生,整合了数以十万计的一线代表,黏合的医生和店员数量非常庞大。销售业绩增长自不用说,市场风险还能第一时间得以控制。为何他们能出此成绩?其本质是人人都有自觉希望企业做大做强的意识,企业还愁发展不高质量?企业内部群体——人,是高质量最基本的前提,这是“人本位营销”的基本导向。

再认识:产品服务的对象

某中药企业有一中药颗粒剂是独家产品。根据说明书用的中医用语,被一些专业知识欠缺的营销人员作为感冒药来销售,市场反馈说治疗效果不好,但销售了多年,销售额没有一年能超过300万元。直到相关机构告诉他们,这个产品是一款用于儿童对抗、哭闹、厌学、不合群等焦虑性症状的药物,处方源于日本,是日本儿童家庭的常备药物,卖得很好,他们才恍然大悟。这个产品是在该企业国有时期申报成功的,民营转制过程中,关键技术人员流失,一个有明确适应症和用户需求的产品被埋没了。

这看似特例,实则不然。市场上还有很多产品的应用价值并未被认知,很多时候,还是企业对自己的产品认知有限。

市场推广做得好但缺产品的企业实际上非常少见,更多的企业产品丰富,有大量产品文号却不卖座。综合原因,普遍存在的不足在于:一些文号积压企业对产品认知不足,导致对服务对象的认知不足。他们也谈功能、谈价值、谈定位,但服务对象非常模糊,精准的市场策略无从谈起。

从产品功能认知向外延展,根据产品价值体系,可以将产品服务对象进一步放大。比如,通过对自己产品应用的经济学研究,服务期望提升效果、降低费用的机构。通过对自己产品经营的立体化分析,从社会价值、品牌价值、客户黏性等方面的认知,服务终端零售机构等等。

研发的重要性不可否定,但高质量发展的根本落脚点最终还是“人”的体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最终要通过用户体验得以实现。

从生产角度看,很多企业困于产品同质化,但产品从来都不是孤立的面向用户,而是附带着影响需求体验的众多要素(比如对象选择、真诚可信等),有了这些附加意义,产品同质化实际上就被弱化了。“以客户为中心”这句话对企业生产力意义的理解没有止境。而其中任何一种要素的加入,都有可能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原点。毕竟,患者、医生和医保机构最看中的是药品的效果、经济性和利益。

再思辩:资源配置的对象


资源要配置在值得配置的地方,这句貌似人人皆知的俗话背后,暗含着高质量发展的资源配置捷径。

比如技术研发,是将资源配置到项目上还是配置到核心研发人才上?一则针对的是企业所要做的事,一则是针对更能产出成果的人。有企业研发长期不见成效,后放弃研发目标,给研发人员松绑,让研发人员自己决定方向,报公司认同,短时间内便在某仿制药选择上把握了先机。

比如市场推广,是将资源配置给做得差的市场,还是配置给做得好的市场?是针对区域市场配置资源,还是针对卓越的销售人员做资源配置的侧重?有企业不搞“一刀切”,尊重销售政策,在资源配置上又悄然倾向于做得好的市场,部分局部业绩突破,反向证实了二八法则,带来整体业绩的上升。

比如结构规划,是固守传统组织结构进行资源配置,持续沿用底薪加提成,月薪加年终奖,还是顺应新时代人力资源特点,用投资理念去激发创新创业团队,在众多沉没成本中淘洗卓越的项目经理?有企业以平台化项目制思维鼓励更多优秀人才成为“小老板”,想事、做事、主动担当的人突然增多了,形成了“人才奔腾”的良好局面。

如此等等,医药市场环境已经发生了变化。尤其是“高质量、供给侧、结构性、零差价、金税三期、上市许可持有人、一致性评价、数据化、智能化”等这些影响医药经营环境的众多因素作用下,医药市场生存环境发生了质的变化,而行业内部分企业还在沿用固守多年的商业模式和激励法则,这与“刻舟求剑”没什么两样。从资源配置的再思辨开始,高质量发展随时可以起步。

其他思考

1.找朋友

企业赢得政府和科研机构支持以及市场化成功的过程,实际上是“统一战线”的过程。极尽所能,“统合一切值得统合的力量,向目标勇猛前进”。过去企业认为,发工资的人员才是企业人,新时期下,企业的激励体系设计当以“不为所有,但为所用”为原则,用各种可能的方式,统筹协调更多、更远、更广阔的资源,为企业发展策略所用。

2.岗位适配度

很多企业原来的管理关注对象聚焦在“将事做成”上,因为事件的成果而配置激励措施。新时期的关注对象必须转化为对人的岗位适配度上。

如今,各企业转换经营视角,用平台化、生态化推动人才自主创业,人力资源市场上突然诞生了很多总经理岗位,但乏人可用。当然,这里的总经理是广义的总经理,是指那些可以独当一面、独立操盘经营的人,也包括项目经理。企业尤其是当家人如何转变管理关注对象,重视高管人才整合,关注组织,是高质量发展的立业之要。

3.风控与战略聚焦

风控对象和战略聚焦对象等也值得再思辨。企业价值观、企业文化如何转化为生产力,其中富含“核聚变”级的能量。

高质量发展,以产品质量为根基,而在国家质量体系的法制框架下,高质量发展的动作原点在经营逻辑上、在管理方式上、在商业模式上等等,说到底是在管理认知上。中国医药企业面对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面对新时代政策提供的广阔市场空间,面对国内国际自贸区的特殊政策机遇,当前高质量发展之要,就在企业自我管理思维升级上。

仅仅依靠抓外部抓机会博发展的时代正在退潮,推动中国医药企业发展的动能更多在于内部管理思维的升级。说来容易做来不易,但价值空前。保持战略的笃定,向思想深处问迷津,寻常之中有大道,细微差异定格局。



此内容为《医药经济报》融媒体平台原创。未经《医药经济报》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 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获得授权请事前主动联系:020-37886610或020-37886753;yyjjb@21cn.com。



医药经济报公众号

肿瘤学术号免疫时间

医药经济报头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