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经济报数字报
医药经济报医药经济报 > 正文

向高质量发展方向转化

发布时间:2018-09-21 16:34:51作者:本报记者 马飞来源:医药经济报

编辑说:用产品说话,用品质换人心,并继续完善准入制度

消费升级

向高质量发展方向转化


3月12日,CFDA公告称,将在天津、辽宁、浙江、福建等10个自贸试验区扩大试点实施进口非特殊用途化妆品备案管理工作。更多政策的倾斜,使得拥有庞大消费群体和旺盛消费需求的中国大健康市场越发富有生机。

一方面,外资品牌正加速进入中国,包括美国Now Foods、加拿大Muscle Tech等保健品牌厂家纷纷展开布局。另一方面,新型消费观改变着消费需求。今年全国“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多处提及“消费”,并用“升级”一词为未来消费发展定调。

最新数据显示,中等收入群体已有4亿人左右,中国二三四线城市消费快速崛起,大健康领域领域逐渐成为消费者日常的核心消费场景。

耐力赛

虽然机遇当前,但坦率来讲,保健行业还是“前有狼,后有虎”,不变是没有出路的。每年的“3.15”,保健品等健康产品的安全问题都备受关注。3月14日,CFDA官网就公布了10起食品、保健食品虚假宣传典型案例。

记者发现,不少地方纷纷建立保健产品行业自律公约。如果企业不把心思和耐心花在提升产品质量上,单纯靠渠道宣传,已很难建立起消费者对保健品牌的信任感。

如何高质量地发展?有两条路径值得业界关注。

一是为赢得消费者,不少本土企业开启了收购外资品牌之路。今年2月,哈药股份出资人民币19亿元认购美国健康公司GNC约30万优先股,并将拥有中国大陆地区GNC业务的独家经营权,GNC将授予其长期的独家商标许可,允许其在中国独家生产、销售GNC产品。此前,新希望、澳优、汤臣倍健等企业也出海大举并购营养品品牌。

“这是两情相悦的事情。”王伟健在广东从事手工阿胶膏生意多年,他告诉记者,一则,保健食品行业面临信任危机,国内企业急需品牌过硬的品种补充产品体系。二来,外资品牌出于市场准入的因素,中国市场庞大的消费力和潜力也让他们愿意与中国买家合作,各取所需,相互补充,牵手顺理成章。

王伟健认为,并购海外的优质品牌,可完善产业链,丰富产品线,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二是本土企业开始调整产品策略,通过提升品质和知名度来增强竞争力。“本土企业更了解当地消费者,如果能从细分市场入手,把产品的品质和知名度做大,就可以与国外知名品牌同台竞技。”采访中,某业内分析人士指出。不难预判,在消费需求的强力推动下,保健行业的发展或转轨至“资本并购+聚焦单品”的高质量发展路径。

政策助力倒逼升级

向高质量发展转变的过程注定不会一帆风顺,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是接下来行业向上的关键。

有行业专家称,“针对我国保健品市场的现状,首要任务是尽快建立健全保健品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用惩罚性赔偿制度等改变保健品领域违法成本过低的现状。”

此外,需要注意的是互联网时代新业态给产业带来新的影响。举个例子,眼下视频直播方兴未艾,有不少平台的主播自制化妆品对“粉丝”兜售。不断涌现的新业态对大健康行业的高品质发展提出挑战。

我们看到,监管部门正在加速设立“防火墙”。如正在公开征求意见的《广东省化妆品安全条例》规定,网售化妆品要实名,且擅自销售分装、配制化妆品均属违法行为。禁止销售的化妆品包含14类。 同时还要看到,保健食品领域的微商、公众号、APP等盛行带来的挑战。杨伟健对此深有感触。“有些个人的不法经营行为危害的不仅仅是自己,更容易给整个行业带来负面伤害。信任危机如何化解?唯一的办法就是用产品说话,用品质换人心。” 

此外,还需要继续完善准入制度。本报记者注意到,自实施保健食品注册备案管理制以来,保健食品新注册产品的数量并不多。另外,保健食品原料和功能声称的管理还没有明确的定论,且对中药复配产品和未经人体试验的产品存在质疑,这些仍需业界共同努力研究或完善。

不少消费者购买时看中的就是产品的功能,这是痛点所在。有专家建议,应尽快出台相关政策法规,明确中药原料在保健食品中的使用原则,分级分类管理,准许部分复配。同时给予合理过渡期,实现行业的平稳过渡。



此内容为《医药经济报》融媒体平台原创。未经《医药经济报》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 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获得授权请事前主动联系:020-37886610或020-37886753;yyjjb@21cn.com。



医药经济报公众号

肿瘤学术号免疫时间

医药经济报头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