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经济报数字报
医药经济报医药经济报 > 正文

医改新政推进, 流通巨头如何扩大增量?

发布时间:2018-09-20 16:18:57作者:本报记者 郑莹莹来源:医药经济报

分级诊疗、医药分开、药品降价、医保控费等已经成为传统商业快速发展的制约因素,患者在基层首诊、处方允许外流等都影响商业公司原有的医院业务。但在这些挑战面前,危和机并存。

总体而言,医改对大集团型医药流通企业整体有利。其中,大健康产业的发展给它们提供了新产品和服务的机会;“大病不出县”则为基层市场扩容提供了机会;分级诊疗、强基层为乡镇社区医疗升级提供了机会;医药分业和处方外流为零售诊疗发展提供了机会;鼓励“互联网+”为电子商务发展提供了机会;鼓励专业外包服务为医院服务外包提供了机会;新技术发展为大数据、物联网等业务创新提供了机会。

药品流通行业正处于规范行业秩序、构建全国统一市场、稳步提升行业集中度的阶段。面对当前的环境,国药控股、华润医药和上海医药这三大流通领域的巨头如何布局,扩大市场增量?

延伸供应链布局零售

“国药控股要打造的是全国一体化的服务能力。”国药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李东久指出,公司要设立供应链服务中心,提供供应链整体解决方案。

国药控股以全国B2B平台、OTC营销业态为切入点,建立全国B2B2C业务网络;以专业药房ERP、CRM平台为切入点,建立全国专业药房服务网络;基于销售两网,引入供应商资源(包括药品与非药品),拉动终端销售;提供品种集中采购等其他服务;整合数据优势,开发数据工具,为子公司、供应商提供整合数据服务。

华润医药的目标在于仰望上下游做创新。其正在搭建上游供应链服务生态圈、渠道流通服务生态圈和终端健康服务生态圈。华润医药商业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葛路表示,医药商业公司的增长动力从过去只靠内生增长,转变为依靠流通领域整合、医疗器械流通领域布局、搭建供应链系统,目前还在考虑提供医疗增值服务。“我们要在原来1厘米的地方深挖出1公里。”

华润医药对公司现有存量作了赋能,包括对上游企业做“两票制”、疫苗配送等提供一系列服务;在医院内部提供药品供应链服务;通过建立区域检测中心,为基层医疗机构服务。同时,对院内耗材实行闭环管理。据葛路介绍,通过华润自主研发的软件系统以及向院方派驻的华润专家,助力医院实现高值耗材一物一码,并做到全程闭环可追溯管理,确保安全,提升了患者满意度。

在开拓增量方面,华润布局基层医疗机构和零售药店,针对消费者搭建润药商城、智慧药房、DTP药房、社区药房等。

无独有偶,国药控股在扩大市场增量中将目光放到了零售市场。在中国药品流通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论坛上,李东久表示,《关于推进零售药店分类分级管理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已经发布,药店分类分级管理即将在全国推广,而广东已经率先实行。这意味着商业流通公司要具备批零一体化的能力。

据悉,国大药房的门店覆盖全国19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已拥有3834家零售药店。

李东久称:“零加成下,院内药价低于社会药房价格。而药占比、处方外流也将促使公司外扩,去院外承接原院内的处方市场。零售领域放宽医保定点,实行药店分类管理后,专业药店大有可为。”

云端助力处方外配

据记者了解,国药控股升级了云药房2.0版本,用于对接医院HIS、在线诊疗系统,实现自费药品及慢病用药外配;与药房合作,接入自主开发处方外配平台,扩展处方外配业务。

华润医药也在大力发展云端药品配送。作为互联网云医院的药品线下执行端,华润医药提供线上购药、配送到家、药事服务以及为患者提供全方位的药学专业服务,如为家庭医生签约的慢性患者提供居家和药品到家服务。

显然,在分级诊疗推进开始出现进展的时候,几大医药商业巨头已开始转向为患者提供服务。医药分业、分级诊疗、医保支付改革,让医院药房从利润中心向成本中心转换,而分级诊疗后社会药品供应体系如何下沉,医保支付压力增大情况下如何控费增效等问题,需要企业共同解决。

于是,“云”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平台。过去几年,上海医药也在积极转型,设立了上药云健康来探索寻找商业企业的新机遇。

“我们由原先服务到医院的‘传统分销商’角色,转变为基于‘互联网+’服务到患者的‘处方药新零售’角色。”上海医药大健康云商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医药众协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季军提到。围绕电子处方流转,上药打造了“益药”系列品牌,形成处方药新零售的价值链闭环。

值得注意的是,借助分级诊疗和医联体建设,医院处方延伸到社区,益药圈项目在过去一年多的推进中,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以上海地区为例,凡是从社区医院转到三甲医院就医的市民,在大医院获得的处方,即使药不在社区医院的药品库房之内,也可以由社区医生直接开方,处方通过医院HIS传到上海市综改平台,再传递给上药平台,上药会配送到患者手中、社区服务中心或者上药自己设立的医药站。

从上药的数据看,2016-2017年,处方延伸量增幅非常大:2016年大约10万张,到2017年上升至52万张。尽管处方量巨大,但公司还是控制配送周期。从医生开处方到患者拿到药的时间控制在1.6个自然日以内。

显然,在医联体逐渐搭建的情况下,处方延伸、药品配送到基层市场迎来新的格局。


此内容为《医药经济报》融媒体平台原创。未经《医药经济报》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 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获得授权请事前主动联系:020-37886610或020-37886753;yyjjb@21cn.com。



医药经济报公众号

肿瘤学术号免疫时间

医药经济报头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