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经济报数字报
医药经济报医药经济报 > 正文

疫苗出口上涨 癌苗成研发方向

发布时间:2018-09-20 16:18:05作者:本报记者 胡睿 发自北京来源:医药经济报

近日,记者在清华大学主办的“疫苗传播媒体培训班”上获悉,《生物制品批签发管理办法》已于2月1日起正式实施,新办法的正式实施将进一步提高我国疫苗产品、输血和血液制品等安全性。例如,HIV抗原抗体诊断试剂将P24抗原检测的灵敏度提高到2.5IU/ml,目前这些标准的改变已经纳入2020版《中国药典》计划。

另外,从中检院新发布的《2017年生物制品批签发年报》(以下简称《批签发年报》)来看,随着我国生物制品质量标准的提高,我国疫苗产品的出口量也在迅速增长。数据显示,2017年,签发成都生物制品研究所通过WHO预认证的乙型脑炎减毒活疫苗约计6666.90万人份。其中,约4475.11万人份为出口疫苗,出口量占签发总量的67.12%。

中国工程院院士、医学病毒学专家赵恺指出,代表中国药品生产质量规范的是《中国药典》,《中国药典》在2010年开始与欧盟质量标准接轨,而在疫苗生产上,我国的标准要比欧盟高一些。比如,疫苗里抗生素的掺入量、用未落细胞来做疫苗、Vero细胞DNA的残留量,导致一些进口的疫苗在中国退市,因为他们的产品达不到《中国药典》的要求。

赵恺认为,2011年是中国疫苗参与国际化最关键的结点。2011年,中国疫苗监管体系通过了WHO的评估,国家疫苗监管体系完善程度得到进一步考证,包括疫苗上市后许可、疫苗上市后不良反应监测、疫苗上市前实行批签发、国家实验室开展临床试验准入制度等。这项评估的通过,意味着我国疫苗生产质量是可靠的,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是有保障的。

进口疫苗不合格批次增多

《批签发年报》显示,2017年,申请签发的疫苗有50个品种,共计4404批。其中,4388批(约计7.12亿人份)符合规定,16批(约计80.68万人份)不符合规定;申请签发的血液制品有12个品种,共计4388批,其中4387批(约0.71亿瓶)符合规定,1 批(1万瓶)不符合规定;申请签发的血筛试剂有9个品种,共计944 批(约计9.35亿人份),均符合规定。

中检院生物制品检定所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实施批签发的疫苗和血筛试剂以国产制品为主,进口制品少于5%。批签发制品的生产规范性较好,质量稳定可控。2017年有2批国产疫苗、14批进口疫苗和1批进口人血白蛋白不符合规定,不合格批次多于2016年,主要是进口疫苗不合格批次增多所致。

记者了解到,生物制品实施批签发是各国监管当局采用的一种监管方式。国家对疫苗类制品、血液制品、用于血源筛查的体外生物诊断试剂,以及国家局规定的其他生物制品,每批制品出厂上市或者进口时进行强制性检验、审核制度。检验不合格或者审核未通过者,不得上市或者进口。

目前我国主要采用的批签发方式是,记录审查和实验室检验相结合。一是批记录审查;二是批记录审查+全检;三是批记录审查+部分检验。主要试验参数包括疫苗的病毒滴度、鉴别试验、效力试验、异常毒性试验和无菌试验。无菌试验、异常毒性试验和鉴别试验每批均要进行,检验频率为100%。病毒滴度、效力试验的检验频率为随机抽取10%~30%。

那么,中国的疫苗与国际上最先进的疫苗生产是否还有差距?

中检院生物制品检定所所长沈琦表示,疫苗的生产质量控制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考证:安全性、有效性、稳定性、均一性。对于前三个属性,我国的疫苗生产企业都做得非常标准。如果一定要对比,目前我国和国际上最先进的疫苗生产的差距,主要是疫苗生产在“均一性”上还需进一步完善。

新技术与国际对标

会上,有专家分析指出,2017年申请的50种疫苗中,我国能自行生产的有46种,仅有四价乳头瘤病毒疫苗(酿酒酵母)、双价人乳头瘤病毒吸附疫苗、吸附无细胞百白破灭活脊髓灰质炎和b型流感嗜血杆菌(结合)联合疫苗以及13价肺炎球菌多糖结合疫苗国内未能生产,且大多数国产疫苗签发批数和签发量显著高于进口疫苗。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预防用已经上市的疫苗为54种,国内生产企业有41家,进口生产企业有7家,主要分布在6个地区:北京、上海、武汉、成都、兰州、长春。其中,中国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生”)占据的份额最大,可生产国内现有疫苗34种,其中一类疫苗覆盖了国家免疫规划所针对的全部15种疾病,年产量7亿人份。

实际上,在中国疫苗领域突飞猛进的今天,简单的疫苗生产、针对疫情的紧急疫苗研发等困难问题已纷纷被中国学者突破,而在众多疾病预防领域的“中国创造”,则正在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在近几次公共卫生事件之中,中国科学家在疫苗研发方面的表现堪称完美:肠道病毒71型灭活疫苗已经正式入市接种,H5N1禽流感流行,中国学者在研制紧急疫苗;H1N1流感大流行,中国学者于2009年12月即成功研制了疫苗。

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生物研究所所长李琦涵指出,我国人用疫苗单苗产品及人用疫苗相关的新技术基本与国际对标。从目前全球疫苗研发情况看,未来“联苗”会成为疫苗开发的主要方向。全球已经上市的联合疫苗约为26种。WHO及诸多国家政府都在大力倡导研制和使用多联疫苗产品。下一步应该多关注以DTaP、MMR为基础的联合疫苗。

从研发领域看,有专家透露,“目前科学界对癌症疫苗的研发兴趣高涨,因为无论是检查点抑制剂,或者是细胞免疫治疗,可以进一步开发的空间已经不大。”

这位专家解释称,癌症疫苗产生的特异性免疫细胞和抗体是“多克隆”性(Poly-clonal)的。和“单克隆”抗体相比,“多克隆”就像是一个“多弹头导弹”,除了可以多靶点攻击外,还可以产生协同效应。而与细胞治疗相比,疫苗治疗所产生的临床副作用好像是得了一场小小的感冒,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更重要的是,疫苗所产生的是一种“主动性免疫”,可以导致长期免疫记忆。这是其他被动性免疫所不能相比的。


此内容为《医药经济报》融媒体平台原创。未经《医药经济报》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 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获得授权请事前主动联系:020-37886610或020-37886753;yyjjb@21cn.com。



医药经济报公众号

肿瘤学术号免疫时间

医药经济报头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