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经济报数字报
医药经济报医药经济报 > 正文

提高防治率,中国在行动

发布时间:2018-09-20 15:39:49作者:本报记者 胡睿 发自北京来源:医药经济报

近日,本报记者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承办的“2018年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活动”上获悉,随着人口寿命不断延长,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加之环境污染、生活方式改变等因素的影响,我国肿瘤发病呈现不断增长态势。

活动期间,在由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举办的院士高峰论坛上,多位专家回应了肿瘤防控领域的热点问题,包括下一步我国将如何调整肿瘤防治策略、如何看待靶向药物出现的耐药情况等话题。

赫捷:我国肿瘤大数据刚起步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院长

“恶性肿瘤已成为严重危害人们健康的重大疾病,但我国尚未建立以医院为基础的癌症检查网络。”赫捷表示,如果缺乏全国肿瘤诊疗状况的权威数据,将会导致很多工作的开展和推进带有盲目性(包括肿瘤防治、临床研究、指南制定、政府决策等)。

他指出,肿瘤大数据能有效分析肿瘤与多种因素的相关性,进而开展研究和预防。也能使得肿瘤在早期被监测到,从而使治疗更容易和有效。还可以实现对特定个体或人群的健康和医疗管理,制定合理的医疗卫生政策。

近几年,国家出台多个文件要求进一步发挥互联网、大数据在肿瘤、心血管等慢性病防控中的关键作用,探索和挖掘大数据及人工智能在医疗信息整合共享,医疗资源高效配置,治疗方法、政府顶层决策支持等多元应用领域发展潜能的重要平台。赫捷认为,在建立国家级的肿瘤大数据平台和国家重大数据库过程中,各个医疗机构要加强质量控制和准入机制,高度重视网络系统的安全问题,在信息采集和上报过程中始终坚持以国家利益为首的长远大局观,形成全面参与、共同建立国家级的肿瘤大数据库的协同机制,以实际行动推动肿瘤治疗制度的规范化。

孙燕:正确看待基因检测效用

中国内科肿瘤学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中国工程院院士

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研究人员发现了一些与肿瘤发生密切相关的基因——即肿瘤的“驱动基因”。驱动基因不同,患者对肿瘤的治疗反应也不同。特别是随着精准医学理念的提出、小分子靶向抗癌药物的广泛应用,基因检测已成为肿瘤治疗领域炙手可热的环节,甚至有人将其认为是肿瘤预防措施的重要选项。

孙燕进一步指出,虽然基因检测能够帮助肿瘤医生针对不同分子变异类型的患者,选择适合他们的治疗方案,从而实行靶向药物治疗,但并不建议普通人群为了预防肿瘤而接受全基因测序。“肿瘤的发生是由环境、遗传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造成的,通过基因检测得到的结果可以获悉与肿瘤发生相关的基因突变,但即使存在相应基因突变也不代表就一定会患有癌症。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基因测序仍属于比较前沿的技术,对测序结果的解读并不十分成熟和全面。”

另外,针对目前国内的诊疗技术水平,他表示,在食管癌、肝癌等常见的肿瘤治疗领域,我国的技术水平领先国际,甚至还明显超出了国外一般医疗机构的诊疗水平。当然,针对个别罕见肿瘤的治疗、抗癌新药整体研发等领域,我国确实还在努力追赶。

程书钧:“世上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肿瘤”

国家973肿瘤项目首席科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众多的肿瘤研究学派当中,基因突变学仍然是当今肿瘤理论和治疗上占据主导地位的。程书钧表示,基因突变分为两种类型:一是突变率较高的基因;二是低频率基因突变。就像“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一样,世界上没有两个相同的肿瘤,不同的人罹患同一种癌症,在不同机体上发生的基因突变是不同的。

根据基因突变学说,已经产生了许许多多治疗癌症的靶向药物。但目前为止,基因突变学说中的靶向治疗药物离解决肿瘤治疗问题还有差距,因为现在几乎所有靶向治疗药物都会在或长或短的时间内产生耐药性。“因此有部分科学家认为,要想基于基因突变学说治疗肿瘤,依然有很长的路要走。”

程书钧提出,靶向药物会产生耐药有许多复杂的机制,但最主要的原因在于肿瘤的异质性,也就是同样的肿瘤产生的原因不同,其中检测出的基因突变也有很大差别。而且,同一个人的原发肿瘤和他自身的转移肿瘤,同样一个肿瘤的不同部位甚至同一个肿瘤、同一个部位的不同细胞的基因突变,都不一样。

他透露,研究发现,正常人的上皮细胞可以产生基因突变,但这些细胞依然是正常的。所以,细胞发生驱动性基因突变跟它是不是发生肿瘤不能划等号。“科学家推测,发生肿瘤的原因可能是基因组上更复杂的改变。”

林东昕:开发简易检测工具提升防治率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病因及癌变研究室主任

全国肿瘤登记中心最新统计数据显示,肺癌仍是我国发病率、死亡率居第一位的恶性肿瘤,胃癌、肝癌、食管癌和结直肠癌等消化道肿瘤,是我国居民发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林东昕在论坛上分享道,消化系统肿瘤占我国主要肿瘤发病的40%左右,而这恰恰是通过“早诊早治”大有可为的领域。

我国在消化系统肿瘤诊疗上技术已经比较成熟,食管镜、胃镜、肠镜等检查手段都可以进行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更会使患者大大获益,如内镜黏膜切除治疗癌前病变和早期食管癌,可将患者的5年生存率提高到90%左右;早期大肠癌手术治疗后也能大大降低患者死亡率。林东昕指出,目前的肿瘤早期筛查和诊断主要依靠观察形态的改变,但很多携带特定基因突变人群在形态改变前已经出现了分子层面的改变。如能开发出较为简易的基因检测工具,通过检测发现相应遗传因素,结合影响肿瘤发生的特定环境因素,寻找某种肿瘤的高风险人群,有针对性地开展早期预防和筛查,将大大提高肿瘤防治率。

另外,针对我国一些患者盲目到海外求诊的情况,他坦言,发达国家确实有不少肿瘤防治领域的先进经验,但有些经验不一定适合我国患者的实际。“是否有必要到国外接受肿瘤治疗,需要患者根据肿瘤病种等实际情况做出合理选择。同时,国家会继续加快推动抗癌新药的引进、研发和使用,不让患者因无药可用而远赴海外。”


此内容为《医药经济报》融媒体平台原创。未经《医药经济报》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 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获得授权请事前主动联系:020-37886610或020-37886753;yyjjb@21cn.com。



医药经济报公众号

肿瘤学术号免疫时间

医药经济报头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