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经济报数字报
医药经济报医药经济报 > 正文

兜住饮片质量底线 专家呼吁打破现有产业格局

发布时间:2018-09-20 15:20:26作者:本报记者 裘炯华来源:医药经济报

近日,中国医药物资协会发布了《2017医药行业发展状况蓝皮书》(以下简称“蓝皮书”)针对中药材与中药饮片产业发展做出分析与展望,并提出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大健康”产业的支持和人民对个体化诊疗的关注,中药饮片、汤剂、配方颗粒的使用量逐步上升,使得对中药的质量控制要求更上一个台阶,这也对监管以及产业规范化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对于如何提高中药材及饮片质量,更好保障用药安全,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药饮片质量专委会会长、中国医药物资协会中药材与中药饮片专委会会长蔡宝昌教授提出:“建立进一步规范中药材从种植到品种、产地、药用部位、生长年限、采收以及加工炮制方法的规范化操作以及行业标准是最为关键的。”

构建可溯源体系

“蓝皮书”数据显示,中药饮片行业在诸多行业红利影响下,发展增速超过中成药行业,在行业中的地位进一步提升。我国中药饮片产业2017年上半年增速达21.3%,领跑医药工业各大子行业。到2017年年底,中药饮片加工行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300亿元左右,预计2018年中药饮片加工行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有望达到2734亿元。

“蓝皮书”进一步分析了中药饮片热销有三大原因:“零加成”政策实行,医院为减少损失将增加中药饮片的使用量;降低药占比、新版医保目录的调整过程中,中药饮片作为化药、中成药的替代品;2017版新医保目录严格限制中药注射剂,中药饮片作为替代品受到了积极影响。

公开数据显示,2017年,广东康美药业、湖南药圣堂、中山中智药业、北京同仁堂、广东鹰皇位居市场份额前五。

但随着销量的增长,中药饮片质量问题也屡被曝光。近日,山东省发布的“中药饮片质量抽检不合格的通告”显示,天马(安徽)中药饮片科技有限公司等45家企业生产的68批次中药饮片不合格。

业内人士分析,中药饮片的问题应该从源头上追溯,把控中药材质量,杜绝以假乱真、以次充好和农药残留、重金属超标等中药材问题,实现“药材好、药才好”。蔡宝昌认为,“中药材及饮片大型企业、相关行业协会组织要作为规范行业标准的组织,积极倡导建立中药材及饮片的企业标准、行业标准、团体标准和国家标准,并加强相关单位的培训。应进一步构建中药材及饮片的可溯源体系,通过指纹图谱、特征图谱、过程扫描等手段,建立可溯源的中药材饮片质量标准体系,并且在行业推广。”

产业集中度待提升

据记者了解,影响中药饮片质量不稳定的另一个很大的因素在于,中药饮片产业集中度低,销售不足亿元的企业占了70%,而行业龙头如康美药业市场占有率仅有2.4%。

一位不愿具名的从业人士告诉记者,市面上很多小型中药饮片企业由传统手工作坊转变而来,沿用落后的生产及管理方式,生产的药品在药材的原料质量、炮制工艺、包装、仓储运输等方面存在各种问题,直接影响到产品的疗效和安全。公开数据显示,当前常用的中药饮片约为500种,许多中药饮片行业存在低水平和重复化生产。

事实上,国家监管部门在提升产业集中度上一直在“想辙”,包括最新版的GMP认证,对中药饮片企业生产活动各环节(生产、质量、控制、贮存、发放和运输)都予以严格要求。统计显示,截至2015年10月,我国中药饮片企业数量1006家,其中有500家2015年底时未通过新版GMP认证;2015年和2016年,全国分别收回中药饮片GMP证书82张、79张。

对此,蔡宝昌也表示,其实从企业角度来说,配合政府部门对中药饮片的规范化发展与监管,确保中药饮片质量可控,并创新品类价值,促进中药饮片标准化和现代化,是一项关乎企业与行业发展的长远课题。希望行业龙头企业打破思维和格局的局限,真正参与到产业转型升级的行动中去。


此内容为《医药经济报》融媒体平台原创。未经《医药经济报》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 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获得授权请事前主动联系:020-37886610或020-37886753;yyjjb@21cn.com。



医药经济报公众号

肿瘤学术号免疫时间

医药经济报头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