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经济报数字报
医药经济报医药经济报 > 正文

中医药专利保护迫在眉睫

发布时间:2018-08-29 16:48:42作者:本报记者 张蓝飞来源:医药经济报

中医药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然而,近年来一些“汉方制剂”中成药返销国内广受消费市场青睐。我国也是全球最大的中药材生产国和使用国,拥有世界上最丰富的经典方剂,但这些资源并没有在专利层面得到有效挖掘利用。可见,知识产权专利保护对未来中医药产业转型和国际升级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已成为中医药行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专利掣肘创新转化

中国的传统中医药产业具有原创性,但纵观全球传统医药产品市场,大部分被日本和韩国占据,“洋中药”反攻国内市场的例子不胜枚举:德国企业用每斤几元钱的价格收购中国粗加工的银杏叶,进行深加工后研发制成降低胆固醇的药品,价格高达几百元;日本的救心丹源自中国的古方“六神丸”,被日本改造后,创造出年销售过1亿美元的奇迹。

广州中医药大学医药商学院院长、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高武坦言:“传统中医药知识产权问题不容忽视,日本和韩国抢注的中医药产业专利占到了70%,而我们的国际专利申请量严重不足。保护原创性、专利性非常重要。”

据《世界专利数据库》统计,在世界中草药和植物药专利申请中,中药专利申请量占比达44.4%,但属于我国的中药专利申请仅占0.3%,国外有上百家公司和研究团体正在从中药中寻找和研制新药。

对于中药专利不足给转化创新带来的影响,福建省老年医学研究所所长陈晓春深有感触。在针对某中药提取物的抗氧化性研究方面,他围绕该组分的抗神经变性、抗衰老、改善免疫功能等多个领域研究了二十余年,但最终放弃。“之所以没有沿着这个方向继续走下去,就是因为在申请专利时发现,该成分的核心专利都被韩国人抢注了,无法成药。”

国内中医药产业的专利短板不容忽视。对于国内中药企业而言,中药产品的市场优势壁垒往往依靠中药品种保护政策等行政措施构建,对专利申请并未给予足够重视。个中原因,一方面,与中药品种保护相比,中药专利申请的审查周期较长;另一方面,中药品种保护的保护期限较长,而中药专利的保护期限为20年。

此外,保护范围小也是掣肘我国中药专利保护的主要原因。大多数中医药产品都是复方制剂,加工处理工艺难度要求高,在生产过程中可能发生复杂的化学反应,不仅专利权人已申请的专利可能面临侵权问题,且当他人侵犯专利权,技术特征分析与对比也相当复杂;而申请专利过程要求公开发明和中药配方,更成为不少企业顾虑的风险。

专利环境面临冲击和挑战

我国医药领域的知识产权保护还非常脆弱,“重药证、轻专利”现象非常普遍,中医药领域同样存在这一认识误区,加之针对中医原料的科研投入不足,导致不少流传千年的传统经典名方还未来得及转化为产品,就被海外医药公司抢先开发成产品或者注册专利。中药产业要想得到更好的发展,专利保护迫在眉睫。

当前,我国中药知识产权保护相关的法规政策主要包括《中药品种保护条例》《专利法》《商标法》等,这些法律法规虽然起到了很大的保护作用,但产业内对中药知识产权保护方式、措施与国际公认的知识产权保护并不接轨。

事实上,专利本身是创新者阻碍竞争者、仿制者的最好盾牌,中医药学需要运用世界公认的语言来呈现,创新创造适合中医药特点的高质量原始证据、转化证据、临床评价证据、实践和决策指引,以及创新专利和产品。

中药质量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系统性研究中心副主任胡元佳认为,专利是连接科技成果和商业市场非常重要的桥梁,商业化前提是必须具有技术创新。“中医药产品同样应当从专利维度来刻划市场格局。专利的价值评估和决策包括两方面,一是事实判断,格局分析偏客观,二是价值判断,这是核心工作,即对项目、技术和产品,以及围绕产品的相关专利进行价值评估。”

国内一些药企已经逐步意识到传统中医药支持产权保护的严峻现状,开始在原料、创新和标准化,以及专利申请方面加大力度,并在行业中逐步建立完善的中药质量体系,基于中药药效学基础对中药材种植各个环节,包括种植密度、水、农药、肥料的使用做出详细规定。

伴随中药标准化和国际化进程日益提速,中医药专利环境将面临更高水平的冲击和挑战。业内普遍认为,政府应鼓励和支持企业积极申请中药专利,放眼国际市场,把握住我国中药研究和生产的优势;企业自身应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从科研、经营策略和发展战略的高度,重视专利作为无形资产和竞争武器的重要性。


此内容为《医药经济报》融媒体平台原创。未经《医药经济报》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 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获得授权请事前主动联系:020-37886610或020-37886753;yyjjb@21cn.com。



医药经济报公众号

肿瘤学术号免疫时间

医药经济报头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