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经济报数字报
医药经济报医药经济报 > 正文

2017新医改勾勒流通大势

发布时间:2018-08-23 18:58:29作者:孙健伟来源:医药经济报

2017新医改勾勒流通大势


2017年推动实施的核心医改政策对我国医药流通行业产生深远影响,努力甄别和探寻行业确立推动变革转型的着力点和方向,将有助于推动基于营销模式和医药供应链价值创新的战略转型。


区域市场集约化

2017年1月,国务院医改办牵头8部委,联合印发《关于在公立医疗机构药品采购中推行“两票制”的实施意见(试行)的通知》。这是新医改方案出台以来,国家首次明确在医药流通领域内推动实施的改革方案,即通过药品流通渠道管控新机制,保障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整体目标的实现。


[析]  以前大量以依靠挂靠、倒票、过票方式活跃于医药流通中间环节,并籍此攫取不当利益的医药代理居间人、代理承包商,在药品采购“两票制”政策规制下,最终将会在国家强化药品流通行业监管、整治商业贿赂和财税规范化治理行动等形成的政策合力下,陆续被淘汰出“两票制”流通机制下重构的药品分销渠道架构体系。药品分销终端通路将呈现不断聚合,促进扁平化的发展态势,并被具备强大药品流通终端覆盖能力的大型综合医药流通企业快速归拢和掌控。

而通过大型医药商业进行药品集中配送,能够最大限度地反哺和保障公立医院的药品质量和供应,符合国家在医药流通行业“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提出的“提高医药流通企业集中度,大力发展现代化物流,推动医药流通市场资源整合,通过规模化、集约化提升医药流通配送效率”的发展方向。

医药流通市场竞争格局发生重构。除了基于药品大包代理模式,通过不规范经营攫取灰色利益的代理制企业被“两票制”规定下的流通机制肃清外,仍然存在部分具有医院直销渠道资源,但需要通过上一级医药商业获取药品配送资源的区域性小型药品分销商。这些区域小型批发企业,也将在医疗机构实施“两票制”的流通机制下,被清理出区域药品流通市场。

区域内的大型医药流通企业通过聚焦将要退出区域医药流通市场的区域小型药品流通企业,通过认真梳理与其有密切商务调拨业务往来的优质上游供应商资源,利用自己在区域市场的影响力,同上述供应商建立紧密的战略合作关系基础,携手重新整合供应商在区域的商业批发渠道资源,从而将区域内被清理出局的小型药品流通企业在“两票制”实施后空置的医院配送渠道,归拢到自己的直销渠道体系中,在推动区域医药流通市场竞争格局重构,以及实现区域市场集约化的进程中,为企业推动医院直销业务增长开辟空间。


公立医院地位削弱

推动分级诊疗政策体系逐步完善,引导公立医院通过建设医联体参与分级诊疗,形成“小病在基层、大病到医院、康复回基层”的合理就医格局。(《“十三五”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


[析]  该政策将彻底打开大型综合公立医院垄断性资源向基层医疗机构流动的政策通路,触发我国长期以来不断扩张的医疗资源集中流向大型综合公立医院的传统资源分配机制变革。同时,在政策效应层面,也将进一步强化破除“以药补医”经营机制的公立医院改革预期。

显而易见,大中型公立医院和基层医疗机构对于医疗资源分配机制的转换,必将推动我国医药流通市场终端渠道通路发生结构性改变。而作为我国医药流通行业传统的绝对市场份额垄断者,大中型综合公立医院的药品流通主渠道地位必然显著削弱。与之相应,基层医疗机构作为医院药品流通终端渠道的承接者,会逐步将慢病和常见病领域的药物,包括基本药物等原属于公立医院主要经营的药品品类,引流到区域更为广阔、局部城镇区域分布更为密集、总体数量更为庞大的小型零售诊疗终端。


二三终端崛起

取消药品加成,试点城市公立医院药占比总体降到30%左右,百元医疗收入中消耗的卫生材料降到20元以下。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付费试点,鼓励各地积极完善按病种、按人头、按床日等多种付费方式,全国公立医院医疗费用增长幅度力争降到10%以下。(《“十三五”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


[析]  该政策将倒逼公立医院在短期内药品经营收益大幅下降,为寻求有效利益补偿的方式,一是依托自有的门诊药房,或者新建院外药房,通过向医药流通企业提供托管或外包服务寻求利益合作,二是通过政府招标集采平台定价的药品实施二次议价,以此缓解药品经营收益下降给医院倒逼经营模式改变带来的困境。

另外,基于公立医院全面破除“以药补医”经营机制改革,强化“医院药房最终成为医院成本部门”的基本判断,推动零售药店发展,未来也将迎来逐步走向快速发展的新阶段。

因此,医药流通行业通过积极探索医院增值服务解决方案的行业价值创新实践,满足医院在彻底破除“以药补医”经营机制过程中,对于提高诊疗服务能力、推动信息化管理进程的诉求,以向医院提供增值服务提升医药流通企业合作价值,为将来承接医院各项外包业务,实现对医院服务的价值多元化转型夯实基础。

同时,基于医院门诊药房最终走向社会化的盘点,流通企业同样要加快从传统的药店零售终端向提供药事服务、医药咨询、营养咨询、慢病管理、健康管理的“健康服务终端”转型。而充分发挥医药商业企业在药品供应链资源整合优势,将成为掌控医院药品分销渠道转移基层社区及零售药店,推动医药流通企业渠道管理模式变革的有力手段。


上下游服务延伸

在医药流通领域,继续推动医疗机构药品采购实施“两票制”落实药品招标集采新政,推动流通企业向智慧型医药服务商转型,建设和完善供应链集成系统,支持流通企业向供应链上下游延伸开展服务。(《“十三五”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


[析]  医疗机构药品采购“两票制”,落实药品招标集采新政,将形成药品价格长期下降的预期,对目前以经营药品为主的所有基层医疗直销和零售直销终端业态形成长期的经营压力,倒逼医药流通行业摒弃依靠单一药品配送获取支撑企业发展的传统经营模式,推动营销模式变革。

为此,医药流通企业一方面将需要依托大健康产业拓展,开发高毛利的医疗器械及耗材、诊断试剂、保健养生制品及生物制品等产品线,通过满足未来基层医疗和药店零售终端市场转向以诊疗服务为核心的产品品类需求,优化公司产品利润结构,提升企业的盈利能力。

另外,具备丰富的产品线资源和综合业态经营实力的大型医药流通企业,要充分利用对药品零售终端渠道实施资源整合的先发优势,把握住向医药供应链上下游客户提供增值服务解决方案的先机,通过推进基于“互联网+”的营销模式创新,建设和完善供应链集成系统,支持流通企业向供应链上下游延伸开展服务,突破小型医药流通终端“最后一公里”的终端配送瓶颈,完成由传统药品配送商向智慧型医药服务商的战略转型,最终成为分享未来从医院到基层医疗,以及药店零售医药流通终端发展成果的最大受益者。


GSP动态巡查

2017年10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发布《国家药品管理法修订征求意见稿》,提出取消药品质量管理认证制度。


[析]  这从根本上改变了政府部门对于药品质量管理采取的五年一周期的静态审核、事后结论的监管机制。新的药品管理办法的实施,以巡查制度替代认证制度,将药品生产和经营企业的准入资格,同政府对企业的日常药品生产及经营行为的监管紧密结合起来,对我国医药流通企业将形成强大的恪守合规经营和质量风控管理的政策威慑力。

在已经开始实施的医药流通市场“两票制”政策叠加效应作用下,行业中现存的经营管理体系不健全、质量管理理念淡漠、违反药品质量管理要求、依靠违规经营的企业必然被肃清出医药流通市场,从而有效解决目前我国医药流通市场多、小、散的积弊,推动市场要素资源的优化整合。

可以预期,医药流通行业作为我国医药产业价值链中承上启下的关键环节,必然成为实施药品管理新机制的直接受益者,促进我国医药流通行业告别传统经营管理模式,向绿色高效的药品流通发展模式突破转型的进程,全面提升我国医药流通市场运行效率。


此内容为《医药经济报》融媒体平台原创。未经《医药经济报》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 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获得授权请事前主动联系:020-37886610或020-37886753;yyjjb@21cn.com。



医药经济报公众号

肿瘤学术号免疫时间

医药经济报头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