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经济报数字报
医药经济报医药经济报 > 正文

临床研究能力成“瓶颈” 职业化团队或可破

发布时间:2018-08-01 15:09:37作者:本报记者 贾岩来源:医药经济报

近日,中国外商投资企业协会药品研制和开发行业委员会、中国药学会药物临床评价研究专业委员会、北京大学亚太经合组织监管科学卓越中心、北京大学临床研究所、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中国化学制药工业协会、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共同发布了《推动临床研究体系设计与实施,深化医药创新生态系统构建》的研究报告。

该报告认为,临床研究是整个医药创新生态系统最为重要的环节,如果临床研究的能力和资源问题若得不到及时解决,将至少延缓中国创新药产业发展进程。

麦肯锡咨询全球董事王锦分析道:“《健康中国2030》明确提出,要‘消除一批重大疾病危害’。对于许多重病、慢病的诊疗方案,需要通过临床研究中国人群的科学数据,作为循证医学的参考,从而不断提高中国的诊疗水平。”

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副会长王学恭指出:“中国的医药产业正在经历着升级的过程,从仿制走向仿创结合。据统计,我国国内有300多家企业从事新药研发。在过去的一年,我国创新药申报数量也超过仿制药申报数量,因此对于临床资源和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也进一步凸显我们在这方面的短板。”

临床研究提升仍需3-5年

以临床研究资源为例,2017年1-10月获批临床的化药1.1类(新1类)和生物1类分子数是2014年的3倍。相比之下,中国获得GCP(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认证的机构数量在2014年到2016年间却没有显著变化,而2017年新增的168家机构也基本尚未具备规模开展创新药临床试验的能力。

中国外商投资企业协会药品研制和开发行业委员会(RDPAC)副主席、罗氏制药总经理周虹坦言:“自从两办的意见出台后,我们感受到新药在中国上市的速度加快了。从现在来看,中国参加国际多中心试验,是有助于新药研发的重要举措。但是,作为跨国药企,中国的临床研究经过一些风波之后,能不能保证临床研究的进度和质量,这非常值得我们思考。”

北京大学临床研究所所长武阳丰指出:“当新药研发走入临床研究这个阶段,周期至少需要3-5年,时间很难再缩短了,毕竟拿到有效临床终点的数据,对说明药物效果的安全性非常重要。”

针对提升临床研究能力,我国也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2017年7月,科技部、卫计委、军委后勤保障部和食药监总局制定并印发《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五年(2017-2021年)发展规划》《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管理办法(2017年修订)》和《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运行绩效评估方案(试行)》三份文件,并提出了未来五年建设发展的短期目标和实施路径,这是临床研究体系建设顶层设计的重要成果。

随着GCP认证取消,我国临床试验机构数量已经不存在限制,但水平和能力建设亟待改善。

中国化学制药工业协会专家委员会主任殷文娟建议:“这个问题需要从大的政策层面采取措施,如果速度快,在3-5年内可以得到很好地解决。另外,我建议卫计委制定一系列有关的激励政策,特别是对于临床机构和临床医生评定标准、激励机制,提高他们的积极性。同时,还要提高临床基地GCP的水平,尤其是临床PI的重要性,应该尽量有临床试验职业化的趋势,当然我们还要对受试者进行教育,还应该完善对受试者的医疗保险制度。”

组建专业化团队有望立竿见影

当前,由于医院和医生的考评体系设定等原因,医院和医生对参与临床研究缺乏动力,例如部分基础研究周期短、投入小、较易发表学术文章。相比之下,高水平临床研究,往往需要较大规模的资金支持,试验开展周期长,对于研究者和支持团队的要求也更高。由于参与人员众多,甚至在文章中署名的机会也较少,难以满足职称晋升所要求的文章发表数量,因此研究人员普遍参与积极性不高,亟需建立承接临床研究的医疗机构和研究者团队的激励机制。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药物临床研究中心主任许重远表示:“从医疗机构的角度说,研究人员、医生、护士等等,做新药研究不是分内的事,在日常保证医疗、科研、教学之外再来做这个工作,由于不纳入我们考评的绩效,在繁忙的临床工作前提下,再做临床研究原动力不够。另一方面,患者招募也面临着很多难题,导致我们在这个环节上经常出现脱节。”

在制药强国,临床研究专业化的现象非常普遍。北京大学临床研究所所长武阳丰表示:“美国大医院中专门有研究型的分院,99%的病人都在参加临床试验,他们医生的工作计划也是如此,三个月看病,另外三个月、四个月教学,剩下几个月做临床研究。相比于我们,他们的时间分配比较合理,可以集中力量做好研究。当然,他们的工作也能体现在报酬中,而不会纳入绩效激励中去。”

目前,全国具备GCP资质的600多家临床基地也存在严重的冷热不均,一方面,很多机构没有项目可以开展;另一方面,一些机构项目都排满了。例如,仿制药一致性,全国排名前30的临床基地,2018年的计划已经排满。

北京加科思新药研发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印祥表示:“现在优质临床资源不足,因此作为开展研发创新的企业,面临着开展临床试验难的境地。在医院,还是院长一言九鼎,如果临床试验工作太多,也会对教学和临床有影响,以至于院长这个层面,其实对开展临床试验积极性不高。”

许重远进一步表示:“显然,申办临床研究的企业很清楚哪些机构有实力,肯定选择优质的医疗机构开展研究,宁可排队等一年。因此,恰恰不是600多家机构数量不够,而是优质的资源不足。因此,建设职业化的研究中心,是较快解决我国这一瓶颈的好办法。”


此内容为《医药经济报》融媒体平台原创。未经《医药经济报》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 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获得授权请事前主动联系:020-37886610或020-37886753;yyjjb@21cn.com。



医药经济报公众号

肿瘤学术号免疫时间

医药经济报头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