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经济报数字报
医药经济报医药经济报 > 正文

基因检测再升级 ctDNA挑战NIPT精准度

发布时间:2018-07-30 15:15:53作者:本报记者 胡睿 发自北京来源:医药经济报

根据《“十三五”生物产业发展规划》,2020年中国生物产业规模将达到8万亿~10万亿元。这是记者在第十四届全国大肠癌学术会议期间获得的消息。为加快推进中国生物药产业行进步伐,中国抗癌协会大肠癌专业委员会在会议期间启动了“ctDNA检测评估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新辅助放化疗敏感性的研究”。

记者在会上了解到,目前包括ctDNA在内的我国液态活检市场仍处于发展阶段,相比NIPT领域尚不成熟,我国政策及监管层面也处在探索完善阶段。但随着技术不断成熟及产品的市场化应用,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对我国基因检测技术应用示范中心逐步放开,并针对液态活检技术的应用进行行业规范。

另外,根据《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2016年修订)》,人体干细胞、基因诊断与治疗技术开发和应用,属于外商禁止投资领域。因此,目前中国肿瘤二代测序市场的参与者主要为本土企业,各家企业技术或与国际接轨从海外引入,或进行自主研发,种类繁多,平台多样,市场整体竞争格局日显发展端倪,已经出现细分领域的龙头企业,但尚未形成垄断格局。


监测肿瘤耐药突变


据了解,ctDNA技术的样本取材主要为血液,可以帮助人们通过取血得到更全面的癌症信息,告诉医生治疗是否已经起作用,肿瘤有没有演化出抗性。“ctDNA和肿瘤化疗、手术、生存率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目前这种检测技术在临床已经开始应用,常常用在检测肿瘤治疗药物反应、监测肿瘤耐药突变、评估手术效果等方面。”北京大学首钢医院院长顾晋认为,ctDNA技术优势在于:第一,无痛无创,只需获取患者几毫升外周血;第二,有效克服肿瘤时空异质性,通过穿刺等方式取得的少量组织样本,有时难以代表全部肿瘤组织,而ctDNA可以综合来自全身肿瘤组织列解放的ctDNA;第三,肿瘤组织样本难以取得,ctDNA可以代替性检测方法达成预期目的。

顾晋解释说,癌细胞在破裂和死亡时,会释放出循环肿瘤cDNA等内容物,这种ctDNA是飘浮在血液中的基因组片段。细胞残骸一般由清道夫细胞清除,然而肿瘤很大,细胞增殖又很快,导致清道夫细胞应付不过来。

顾晋举例,“在临床实践中,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患者新辅助放化疗的患者中,有些肿瘤退缩效果好,其预后也明显改善;有些患者肿瘤退缩效果不明显,则承受了不必要的放化疗不良反应和手术延迟。目前,尚未明确指标能预测放化疗敏感性。同时,放化疗后判断是否达到完全缓解也是一大难题,通过影像学、肠镜、肿瘤标志物及体格检查等手段的判断存在较大误差。”


探索游离DNA基因变异


顾晋指出,“ctDNA检测评估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新辅助放化疗敏感性的研究”主要是旨在探索血浆游离DNA中基因变异与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新辅助放化疗敏感性的相关性,筛选新的分子标志,更好地发挥基因检测技术对肿瘤治疗的精准指导作用。该研究由北京大学首钢医院院长顾晋教授团队、臻和(北京)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国内多家肿瘤诊疗中心承担。其目的一是探讨通过ctDNA检测能否发现一些指标,在患者接受放化疗前预测其敏感性;这样就能筛选出敏感的患者接受放化疗,而让抵抗的患者直接手术治疗。二是找到一些指标在放化疗后(术前)判断患者是否已经达到了完全缓解,这样可以筛选出已经达到完全缓解的患者进行“Wait and Watch”的治疗策略,而未完全缓解的患者进行手术切除治疗。

前期研究工作中已经纳入46例接受新辅助放化疗的Ⅲ期直肠癌患者,结果发现:治疗前ctDNA检测到8个基因分子突变负荷在放疗敏感性不同的患者中差异明显。在治疗前ctDNA检测获得的8基因的分子突变负荷高的患者从治疗中获益较少。同时,患者接受放化疗后ctDNA检测发现5个基因分子突变负荷在pCR组中显著低于no-pCR组,对于判断患者是否获得完全缓解,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2020年基因检测覆盖50%以上出生人口


臻和科技创始人兼CEO杜波表示,通过这类研究,希望解决传统放化疗治疗方案无法评估和预测的问题,帮助医生在进行新辅助放化疗诊疗之前,预测出患者的治疗效果,真正发挥“精准医疗”的作用,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同时让患者得到最精准的用药指导和个性化治疗方案,实现最佳治疗效果,提高生存质量。

杜波指出,目前基因检测在靶向治疗中应用非常普遍,本研究跳出了局限,对准放化疗领域,满足更多的临床需求,有利于进一步拓宽国内个体化医疗的道路。为完善这项技术,臻和目前已建立ctDNA提取及定量检测技术平台,首创的基于ctDNA检测的多个实体肿瘤的伴随诊断、预后评估、用药指导的技术平台,参与了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标准品的前期验证和协作标定。

另外,根据《“十三五”生物产业发展规划》要求,到2020年,基因检测能力将覆盖50%以上出生人口;建设包含超过10万例中国人基因多样性发生频率的数据库和中国靶向药物用药信息知识库;在全国各省(区、市)建设至少1家基因技术应用示范中心;打造标准化基因检测、基因数据解读、液体活检等专业化独立第三方服务机构;通过财政投入、医保、税收支持、金融服务等为基因检测行业和企业提供全方位的政策支持。








此内容为《医药经济报》融媒体平台原创。未经《医药经济报》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 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获得授权请事前主动联系:020-37886610或020-37886753;yyjjb@21cn.com。



医药经济报公众号

肿瘤学术号免疫时间

医药经济报头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