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经济报数字报
医药经济报医药经济报 > 正文

茯苓产业化寻转型升级突破口

发布时间:2018-07-27 15:40:31作者:刘国信来源:医药经济报

药食同源,供需缺口较大

茯苓自古就是我国临床运用最多的四大传统药材之一,是中药复方和100多种中成药的原料。以含有茯苓的中成药六味地黄丸为例,资料显示,国内六味地黄的生产批文有800多个,在零售药店中,六味地黄年销售额过亿的企业有5家。现代医学研究证实,茯苓提取物具有利尿、镇静、抗肿瘤、降血糖、增加心肌收缩力等作用;茯苓多糖有增强免疫力和护肝的作用,同时能降低胃液分泌,对胃溃疡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调查数据显示,我国是茯苓主产国,产量约占世界总产量的70%,2016年国内茯苓总产量2万吨左右,茯苓产业产值超过100亿元。以茯苓为原料或配伍组方制作的中成药和保健食品有数百种,需求量巨大,每年市场交易数以万吨计,目前茯苓的种植业、加工业和出口贸易已经形成产业化。

然而,2014-2016年,由于国内茯苓主产区遭受洪涝自然灾害,产量连年减少,总下降幅度达到两三成,个别地方甚至达到六成。比如,2015年国内茯苓总产量为2.5万吨,2016年下降至2万吨左右。而我国干茯苓年需求量超过3万吨,与2万吨左右的年产量相比,缺口显而易见。另外,我国是传统的茯苓出口国,目前出口量占国际市场的90%以上,年出口额近5000万美元。近年来,随着中医药深度走向世界,供需矛盾不断扩大。


深度开发,市场前景广阔


目前市场上茯苓供不应求,一方面是产量下降造成的,同样意味着其发展前景广阔。伴随着“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未来五年,大健康产业的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27%,中草药资源已成为国家战略资源,是医药产业和健康服务业的物质基础,无论是作为药材原料还是食品加工产品,市场对茯苓的需求都非常强劲。依靠科技创新带动产业转型升级,我国茯苓产业化发展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

不可忽视的是,目前虽然我国茯苓产业整体处于快速成长期,但尚存在精深加工不足、产品附加值低、缺乏品牌等问题。以前农民把茯苓从地里挖出来,简单处理一下就直接卖掉,只讲种植和初加工,产业链没有延伸,缺乏深加工产品,总产值与整个产业的发展不平衡。近年来茯苓出口方面存在的问题就反映出产业存在的短板。

据笔者了解,从2009-2016年,虽然我国茯苓出口总额呈缓慢增长趋势,但出口总量下滑趋势明显。而出口均价之所以逐年上涨,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国茯苓出口向高附加值类产品转变,因此,对茯苓的深加工开发是发展方向。我国应加大茯苓深加工开发力度,尤其是高附加值产品如保健品、食品、化妆品等的研发,并提高科研转化能力,促进出口稳定增长。特别要注重对中国香港、日本、韩国、东南亚等主要出口市场需求特征的分析,有的放矢开发热度产品。

可喜的是,随着近年来人们对食药用菌营养价值、药用价值和保健作用的认可,对食药用菌的研究及开发备受关注。在支持与开发茯苓新型药品研发的同时,各企业也广开思路,全面开展茯苓保健食品、健康美容化妆品等新产品研制和综合开发。随着《中医药法》、《中医药发展“十三五”规划》以及大健康战略的实施,企业应当顺应市场,深度开发茯苓高附加值产品,挖掘新增长点,目前还需要重点关注新型中药饮片(配方颗粒)等领域。

为此,笔者认为,茯苓品牌化路径可以采取以下思路:加工企业采取“三牌合一”的品牌营销模式;成立专门的公用地理品牌管理机构;发挥龙头企业的示范、引领作用;发挥行业协会的协调、监督作用,只有依靠科技创新,带动产业转型升级。这样,才能不断推动我国茯苓产业走向产业化、规模化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此内容为《医药经济报》融媒体平台原创。未经《医药经济报》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 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获得授权请事前主动联系:020-37886610或020-37886753;yyjjb@21cn.com。



医药经济报公众号

肿瘤学术号免疫时间

医药经济报头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