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经济报数字报
医药经济报医药经济报 > 正文

扑热息痛出口转暖

发布时间:2018-07-27 15:37:49作者:张伦来源:医药经济报

在世界经济增长加快、国际贸易整体从低谷回升的大环境下,我国西药类产品对外贸易出现增长,增长率在时隔2年后重回两位数。医药原料药的出口也呈现整体转强态势,原料药出口金额和出口量同比增长均接近两位数。其中原料药出口主力产品之一的扑热息痛表现不俗。


销售形势转暖


解热镇痛药一直是我国传统的出口优势产品,目前我国解热镇痛药年出口量已达10万余吨,年出口金额4亿多美元。扑热息痛多年来为我国出口量和出口金额最大的解热镇痛药品种,产品出口到全世界几十个国家和地区,年出口量约占当年产量的70%~80%。

最近连续数年,我国扑热息痛的年出口量均维持在5万余吨,年出口金额维持在2亿美元左右。可是近年来扑热息痛的出口形势呈现滞胀态势(见表1)。较长一段时间里,我国扑热息痛的出口单价在每公斤4美元上下波动,而2016年的出口单价只有每公斤3.49美元,同比降幅为12.8%,远低于4美元这一中轴线。2017年以来,我国扑热息痛摆脱了连续两年的低迷状态,销售形势转暖,出口数据喜人(见表2)。


多方合力推动


据分析,近来扑热息痛出口成绩不俗的原因主要是多种因素合力推动所为:

一是世界经济逐步恢复。全球经济形势继续改善,美国、欧洲、日本经济温和上升,新兴经济体国家经济稳中有升,国际贸易不断回暖,国际投资持续增加,世界经济在逐步复苏。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先后上调了全球经济增速预估值,WTO近期发布的世界贸易景气指数为2011年5月以来的最高水平。

二是市场需求刚性较强。扑热息痛临床主要用来治疗感冒、发烧和疼痛等病症,这些均属于常见病多发病。现在全世界70余亿人口,每年患有感冒发烧疼痛等的患者数量十分庞大,粗略估计每年约有一百多亿人次。扑热息痛的历史十分悠久,是临床应用了100多年的老药,它早已被收入到中国、美国、英国、日本、印度、欧洲等全球许多国家的药典中,其疗效确切,质量可控,副作用较小,广大医生和患者都很熟悉。而且它的市场价格非常低廉。因此,其刚性需求的特性十分显著,市场周期性不强。长期以来,在全球市场中一直保持稳步上升的态势。

三是我国产品具有优势。目前我国扑热息痛产业在全球市场上已经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生产成本较为低廉、产业集中度高、合成工艺成熟、产品质量优良、生产装置规模大、操作人员技术熟练、原料能够自行配套、市场份额庞大、产品性价比高,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在国际市场上拥有较强的竞争力。

四是政府多项措施助力。最近以来,我国各级政府推出了一系列政策,进一步减轻企业负担,加大简政放权力度,淘汰落后产能,调整贸易结构,营造有利环境,促进实体经济健康发展,使我国的进出口贸易稳步向好。


未来前景分析


虽然今年以来我国扑热息痛出口形势较好,但今后发展前景还有一些不确定性:

一是国际市场仍存变数。未来全球经济形势的不确定因素依然很多,经济复苏增长动力不够强劲。一些国家和地区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均会对世界贸易产生负面影响。此外,最近美元较为疲软,人民币汇率走高也使企业出口承压。

二是环保压力不断加大。最近,我国北方一些地方开始实施较以前更为严格的秋冬季大气防治措施,许多原料药企业受到减产和限产的影响。在国家环保政策不断收紧的趋势下,今后企业生产经营压力会逐步加大。企业环保投入的不断加大也会抬升产品的生产成本,降低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

三是产能过剩尚未解决。现在全球扑热息痛市场容量约为14万吨,我国产能约为9万余吨,产量6万多吨,出口量5万余吨,占全球市场约60%的份额,中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扑热息痛世界工厂。长期以来我国扑热息痛产量绝大部分出口,出口依赖度高达80%以上,风险性很大,市场竞争十分激烈。多年来我国扑热息痛价格一直处于低位,企业获利微薄,有时处于亏损境地,其根本原因在于产能过剩,市场竞争无序。目前扑热息痛出口市场回暖,价格上升,但是产能过剩问题至今未能得到根本解决,今后其市场走势如何还有待观察。

TIM图片20180727153411.jpg

此内容为《医药经济报》融媒体平台原创。未经《医药经济报》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 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获得授权请事前主动联系:020-37886610或020-37886753;yyjjb@21cn.com。



医药经济报公众号

肿瘤学术号免疫时间

医药经济报头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