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经济报数字报
医药经济报医药经济报 > 正文

金融活水滋养医药创新“独角兽”

发布时间:2018-03-19 09:51:54作者:金融活水滋养医药创新“独角兽”来源:医药经济报

编辑说:“十三五”期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正在深化推动。“独角兽”企业有望获得IPO绿色通道,高价值创新企业借助并购重组登陆A股将成为趋势,金融助力细分领域产业创新成为两会代表的热议话题。

“十三五”期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正在深化推动。宏观经济转型升级,金融体系针对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四新”领域作出积极调整,重点支持创新型、引领型、示范型企业;二级市场显现出拥抱新经济的巨大热情,交易所频频向新经济企业抛出橄榄枝,包括人工智能、高端制造、生物科技、云计算在内的四大领域,“独角兽”企业有望获得IPO绿色通道,高价值创新企业借助并购重组登陆A股将成为趋势,金融助力细分领域产业创新成为两会代表的热议话题。

金融服务聚焦创新

今年2月,金融领域重要改革信息释放,证监会向相关券商作出指导,包括人工智能、高端制造、生物科技、云计算四个行业,如果有“独角兽”企业客户,立即向发行部报告,符合相关规定者立即向发行部即报即审。全国人大代表、深交所总经理王建军公开表示,证监会和交易所正抓紧推进对新经济“独角兽”企业在境内市场发行上市提供条件,做试点和准备工作。

生物科技和医药健康是世界上规模最大和增长最快的产业之一,也被称为“永不衰落的朝阳行业”。全国人大代表、恒瑞医药董事长孙飘扬坦言,贯彻国家创新发展战略和健康中国战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以鼓励创新和提升质量为导向,符合人民对药品改革的期待,适应全球产业发展的趋势,也为新时代中国医药发展提供了新杠杆和新方向。

生物医药、大健康产业创新需要资本助力,然而,这一本应汲取金融滋养的领域往往遭遇资本掣肘。生物医药行业大部分初创项目是新领域、新技术、新突破,产品创新走在资本和市场前面,而大多数投资机构由于专业范畴所限,在没有销售数据和财务数据的支持下,很难看懂初创期项目的价值和前景。

全国政协委员、三胞集团董事长袁亚非指出,银行等金融机构的间接融资仍是中小企业的主要融资来源,但由于中小企业规模小、抵押物少、信用数据不足、财务报表不规范等问题,银行等金融机构都不愿给中小企业贷款,银行惜贷、压贷、抽贷、断贷现象时有发生。

此外,业内普遍认为,中小规模创新型生物医药创业企业融资主要集中在产业链前端,包括产品研发、市场加速、产业化应用、筹建临检所和GMP厂房、拓展人工智能应用场景等几个阶段,如果创业企业的项目没能找到真实的临床应用场景,产品没能获得医药监管部门的认证,就无法在短期内走完从研发到转化的商业闭环;较高的行业门槛,令有技术前瞻性的投资人和机构严重缺乏,进一步导致金融服务受到专业和技术瓶颈限制。

亟待打破资本瓶颈

金融体系近年来把防范系统性风险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密集出台了一系列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政策,从企业微观感受看,这种调控能否照顾到中小企业的现实需求,还需要更加讲究科学性,灵活把握尺度。

控制金融风险必须避免资本“脱实向虚”。全国人大代表、四川好医生药业董事长耿福能建议:“金融监管部门应该把实体经济信贷增长目标完成情况作为金融机构及其高管人员年度考核评价、监管评级的重要因素;金融机构要创新金融服务措施,提高金融服务水平,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采用产业链融资、订单融资、商标权质押等多种融资方式,多角度满足实体企业生产经营需要。”

新政策环境对符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创新型企业的融资需求更加开放。袁亚非建议:“对‘缩表’要有科学的分析,过去信贷‘大水漫灌’,很多企业从银行借了很多钱,现在一下子收紧,对企业伤害很大,尤其是中小企业融资难上加难;去杠杆也不宜‘一刀切’,应明确重点、清晰指向,更多地缩房地产的表、缩虚拟经济的表,而不应该缩转型发展的表、缩实体经济的表;在堵漏洞的同时也要适当打开一些新口子,让企业有机会转型升级。”

当前,要化解中小创新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难题,一方面需要企业加强自身的管理制度、财务制度以及信用制度建设;另一方面关键是优化金融管控,创新金融服务,双管齐下合力化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

今年11日起,新修订的《中小企业促进法》正式实施,明确要求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设立普惠金融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袁亚非进一步提出:“建议监管部门加快出台《中小企业促进法》的配套措施和细则,细化明确商业银行设立的普惠金融机构与母体之间的关系,确保普惠金融机构独立运营、独立核算、独立考核,充分发挥其自主性和积极性,服务好中小企业,使企业能融到资、融好资、快融资。”

耿福能建议:“加大对科技型、创新型、成长型中小企业的支持,支持国有企业尤其是省属国企整体改制上市或主营业务上市,支持辖区创业板行动计划和后备资源库建设;支持上市企业再融资和兼并重组,引导上市企业围绕实体经济进行并购重组,改造传统产业,推进产业升级;引导企业扩大债券融资,支持企业通过沪深交易所扩大债券融资;支持企业利用绿色债券、可续期债券、创新创业债券、扶贫债券等,拓宽资金来源渠道。”


此内容为《医药经济报》融媒体平台原创。未经《医药经济报》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 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获得授权请事前主动联系:020-37886610或020-37886753;yyjjb@21cn.com。



医药经济报公众号

肿瘤学术号免疫时间

医药经济报头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