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1-20 12:40:06作者: 郑淼 新媒体中心来源:
血液制品领域从来不缺故事,前不久“血王”上海莱士又出手收购了。
上海莱士日前发布公告,拟斥资4.81亿元收购广西冠峰生物制品有限公司95%股权。这也是上海莱士在2020年以132亿元完成了对西班牙基立福下属子公司GDS 45%股权收购之后的又一大手笔。
有观点指出,现下血液制品行业并购整合趋势显现,行业集中度较高,头部效应明显。近年来,血制品行业出现新一轮并购整合趋势,将有望进一步提高行业集中度。
并购整合趋势显现 集中度有望再提升 近年来,血液制品行业的收购并不鲜见,而此次引发广泛关注的关键有二:广西冠峰的业绩表现着实无法令投资者满意,此外,上海莱士本次收购溢价达到了五倍。
财务数据显示,广西冠峰当前没有营业收入。2022年度和今年1-8月,该公司营业利润为-1699.54万元、-1032.96万元,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1233.96万元、-657.81万元。同在收购公告中,上海莱士介绍,该项资产采用收益法,标的公司评估基准日的股东全部权益账面值为8432.05万元,评估值5.06亿元,评估增值4.22亿元,增值率500.09%。
(广西冠峰财务指标及数据)
信息显示,广西冠峰成立于2009年5月,核心业务是血液制品生产,具有人血白蛋白、静脉注射用人免疫球蛋白、人免疫球蛋白三个品种,年产能200吨血浆,血液制品生产企业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同时,广西冠峰旗下还拥有两个已经建成的单采血浆站,永福冠峰单采血浆有限公司、忻城冠峰单采血浆有限公司。本次交易完成后,上海莱士将合计持有广西冠峰95%股权,广西冠峰将成为其控股子公司。
据悉,国家自2001年5月起不再批准新的血液制品生产企业,对血液制品生产企业实行总量控制,目前国内正常经营的血液制品企业不足30家,行业进入壁垒高。此外,我国实行单采血浆站统一规划、设置制度。单一浆站只能向一个企业供应原料血浆,严禁向其他任何单位供应原料血浆。浆站不得跨区采浆,在一个采血浆区域内,只能设置一个单采血浆站,严禁单采血浆站采集非划定区域内供血浆者血浆。
因此,通过收购得到浆站,仍然是血液制品行业的常见操作。针对此次收购,上海莱士认为,收购广西冠峰有利于其实现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战略布局,为进一步拓展广西壮族自治区优良的血浆资源,打造一个融合行业最新前沿技术的血液制品生产基地奠定良好的基础。此次收购符合战略发展规划,交易有望对公司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的采浆及拓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实际上,上海莱士自2013年就开始大举并购,相继买下中国生物制品9.90%股份、郑州邦和生物100%股权、同路生物100%股权、浙江海康生物90%股权,尤其是在2020年以132亿元收购血制品巨头公司基立福下属子公司GDS45%股权,将业务扩展至体外诊断领域,创下境内第一个民营上市公司通过跨境换股收购完成交易的记录。
通过收购可以快速获得现有血浆站资源,提高采浆量,增强企业整体盈利能力,提升行业竞争优势。不止上海莱士,近年来大型血液制品公司通过兼并、收购的方式,使血液制品行业集中度大幅提升。目前已形成以天坛生物、华兰生物、上海莱士等大型血液制品公司为行业龙头的局面。
据相关企业年报,截至2022年底,天坛生物拥有单采血浆站(含分站)总数达102家,浆站分布扩大至全国16个省/自治区,其中在营单采血浆站(含分站)70家,筹建浆站32家。2022年实现采集血浆2035吨,约占行业总采浆量20%,所属单采血浆站数量及采浆规模均持续保持国内领先。华兰生物共有单采血浆站32家,2022年采浆量为1100多吨。
此次上海莱士的收购,也让这一领域的竞争愈演愈烈。
高壁垒市场竞争加剧 国内外巨头竞逐 近几年,中国血液制品行业进一步推进了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不断加大科技投入力度,提升生产质量、效率,也不断探索新型研发模式,为更加优质、安全的血液制品研发和生产提供有力支撑。中国血液制品市场目前处于生命周期的成长期,随着人均寿命的延长,慢性疾病患者的数量不断增加,未来或将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
血液制品行业具有较高的门槛,在规模经济效应、技术水平、市场份额等方面形成了一定的差异,小企业难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足。与国内市场的发展规律相似,国外血液制品巨头也都经历过多次并购,老牌血液制品企业Baxter(百特)的并购和重组甚至高达40多次。
来源:中国血液制品行业现状深度研究与发展前景预测报告(2023—2030年)
基于血液制品的特殊性和极高安全性要求,国家在总量控制、流通控制、生产质量等方面持续加大规范监管,引导行业高质量发展。随着国内血液制品市场的逐步开放,国外企业的涌入也对国内企业带来更大的竞争考验。
以杰特贝林为例,自进入中国市场以来,杰特贝林持续进行产业资源投入,在技术、资金和渠道方面不断积累,加速在中国市场的产业链布局。2017年至2018年,杰特贝林先后收购了武汉中原瑞德生物制品有限责任公司和广州市君信药业有限公司,进一步完善了技术平台及供应链布局。
国内血液制品企业经过行业并购、重组,也逐渐形成了以天坛生物、山东泰邦、上海莱士、华兰生物等为龙头的市场竞争格局,其中头部企业采集血浆均在1000吨以上,马太效应明显。
值得关注的是,在血液制品行业,血浆的采收成本大体一致,影响成本的核心在于医药企业从人体血浆中分离并提取血制品原材料的技术水平。对于相同数量的血浆,企业从中提取产品种类越多,血浆综合利用率越高,其单位成本则越低。
这也意味着,具有更高技术壁垒的头部企业,在央国企和地方国资的收购中,更容易得到青睐。近年来,华润医药控股博雅生物,陕西国资委控股派林生物,国药集团控股卫光生物,一系列整合动作均充分体现出技术优势背后的吸引力。
据悉,目前国际领先的血制品生产企业已可以分离出超过24种类别的产品。中国血液制品企业已着手加大技术投入,以提高血浆利用率,优化产品结构。例如,天坛生物实现了利用层析工艺生产静丙;博雅生物着力研发投入于各类人免疫球蛋白;卫光生物完成纤维蛋白原的申报等。
除了从人体中直接提纯获取的血制品原料,国际上已广泛利用基因重组技术来制造血液制品,国内企业也已于2018年完成了此方面的尝试。
以重组凝血因子Ⅷ为例,其是一种利用重组DNA技术生产的凝血因子,拥有与从血浆中提纯的凝血因子Ⅷ相同的生物活性,可用以治疗传统的甲型血友病。相较于传统的人凝血因子Ⅷ,重组凝血因子生产过程中运用了提高病毒安全的多重技术,大大降低了血源性病毒污染的风险,在弥补血液制品紧缺的同时,提高了安全性。
然而,由于重组凝血因子的生产技术较为复杂,且均由国际大型医药企业掌握,中国本土重组凝血因子市场依旧依赖进口,产品价格昂贵。2018年,天坛生物旗下子公司成都蓉生药业收到注射用重组人凝血因子Ⅷ《药物临床试验批件》,华兰生物也在积极研发相关产品,有望改变该领域尚无国内产品上市的局面。
行业观点认为,得益于相关产品的量产面市,以及市场价格的逐步稳定,预计中国血液制品行业将进一步扩张,为下一轮产品创新奠定坚实行业基础。
粤ICP备17121623号 国内统一刊号:CN44-0098 邮发代号:45-18 广告热线:020-37886663 订报热线:020-37886650
Copyright www.yyjj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医药经济报公众号
肿瘤学术号免疫时间
医药经济报头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