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经济报数字报
医药经济报热点 > 正文

凯莱英、中生制药并购接连遇阻!美国新政下,中国药企国际化更需要真创新!

发布时间:2022-09-22 13:33:26作者:陈淑文来源:医药经济报

中国医药企业跨境并购再遇“拦路虎”。  

9月16日,纳斯达克上市公司F-star宣布,其1.61亿美元出售给中国生物制药(简称:中生制药)的安全审查已进入扩展延长审查阶段。据监管文件介绍,此次美国外资投资委员会(CFIUS)的延长审查预计要持续45天。  

中生制药公关部向《医药经济报》新媒体中心回应称:“据我们了解,本项目仍处在正常的审批周期之内。截至今天,我们未收到收购项目被否决的消息。”目前为止,对F-Star的收购案还在按照程序进行中。  

值得一提的是,国内CDMO龙头企业凯莱英提出对美国公司SnapdragonChemistry收购案,亦是因为未满足CFIUS的缓解条款而就此搁浅。  

9月19日,凯莱英发布公告称,由于监管原因,公司与Snapdragon围绕未来发展规划和对应措施无法达成一致,决定终止并购交易。  

市场观点认为,在政策推动、技术迭代、市场演变下,中国医疗健康行业发展进入新局面。尤其是受新冠肺炎疫情限制、地缘政治动荡、经济不确定性、利率上升等因素影响,给我国医药创新带来了巨大挑战和不确定性,让中国本土生物医药企业的国际化道路更加复杂。   

拓展管线、补充现金流  

并购合作是各取所需  

2022年6月22日,中生制药公布,该公司全资附属公司invoX及invoX全资附属公司Fennec与F-star订立合并协议及计划,以收购F-star所有发行在外的普通股,总代价为现金约1.61亿美元,或每股7.12美元。  

中生制药的全资附属公司需要在10个营业日内开始要约收购,但要约收购的交割将受限于若干条件,包括至少过半数F-star发行在外普通股的股东接纳收购、取得所需监管批准(包括哈特-斯科特-罗迪诺反垄断改进法案的等待期届满)及其他惯常交割条件。  

然而,此次收购遭到美国监管部门“卡脖子”。F-Star发布声明称,港股中生制药对F-Star的收购在30天的审查期内并未获CFIUS通过,该审查将再延长45天,并可能进一步延长。  

公开资料显示,CFIUS成立于1975年,是一个由美国财政部、司法部、国土安全部、商务部、国防部、国务院等十多个重要部门组成的机构,工作职责就是审查外资并购交易,确保外资不会对国家安全带来重大负面影响。  

在业内看来,中生制药收购F-Star本质上是一种双赢的关系,然而延长审查,也意味着收购的难度会大大增加。  

6月23日晚间,中生制药发布公告,其达成合并协议及计划,将收购纳斯达克上市公司F-star所有发行在外的普通股,总代价为1.61亿美元,或每股7.12美元。  

如果此次收购成功的话,将为中生制药带来三款处于临床阶段的双特异性抗体,增强了中生制药全球肿瘤免疫管线,补充了核心检查点抑制剂及其它产品的管线组合。  

FS118,一种靶向PD-L1及LAG-3的双检查点抑制剂;  

FS222,一种双重靶向CD137(4-1BB)激动剂及PD-L1抑制剂;  

FS120,一种靶向OX40及CD137(4-1BB)的双重激动剂。  

伴随全球生物医药资本市场寒冬来临,Biotech企业“钱袋子”也越来越紧,F-star也不例外,需要额外的融资或股权交易才能继续运营下去。  

年报数据显示,2019年、2020年、2021年及2022年1季度F-star的营业总收入为0、1126万美元、2117万美元及255万美元,净利润分别为-2410万美元、-2562万元、-3128万美元及-1209万美元。截至2022年3月31日,F-Star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余额为6880万美元。另据企业介绍资料,财务数据信息显示账面现金资产达到7860万美元。  

业内人士表示,六七千万美元现金资产对于多款大分子药物管线的临床开发而言,其实并不算充裕,甚至可以说捉襟见肘。对F-star来说,中国生物制药出价1.61亿美元收购F-Star,相对于其2022年6月22日的总市值溢价近100%,从现金流角度说,这笔资金无疑是一场“及时雨”淋在F-Star的心坎上。  

两家中国上市医药企业的海外收购接连受阻,有业内专家表示,这意味着国内药企走向国际,除了已知的技术质量,还包括诸多的不确定的因素。未来,在走向国际之时,国内市场应该在中国创新药企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医药“外循环”市场受阻  

优化“内循环”助推行业发展  

中生制药的海外并购还有待观望,而凯莱英境外收购流产已成事实。9月19日,凯莱英披露公告称,将终止对境外公司Snapdragon的收购。凯莱英表示,由于监管原因,凯莱英与Snapdragon围绕未来发展规划和对应措施尚无法达成一致,决定终止本次并购交易。  

今年2月11日,凯莱英与Snapdragon达成合并协议,拟通过合并方式以自有资金约5794万美元收购Snapdragon公司除凯莱英已持有的股权外其余全部股权,实现对该公司100%控股。  

倘若收购事项顺利完成,Snapdragon公司将成为凯莱英的海外研发平台。同时,Snapdragon公司也将与凯莱英美国波士顿研发中心形成协同,缩短海外Biotech客户服务半径。  

对此次收购终止的原因,凯莱英只在报告中表示是监管原因,并未进行具体说明。有业内人士分析,近期,随着美国政策转向,该项并购因监管原因终止也在情理之中,毕竟在美国当下的政策环境下,并非并购美国尖端生物医药公司的好时机。  

9月15日,美国总统拜登发布行政命令,要求CFIUS对外国投资加强国家安全风险筛查,加强审查的领域包括半导体、人工智能、生物技术等高科技行业。  

此前,当地时间9月12日,美国总统拜登签署了一项鼓励美国生物技术生产和研究的行政命令,该方案包含从A-K总共11项政策举措,旨在“确保美国能制造、生产自己发明的所有产品”。  

部分海外媒体解读此举是在“回应中国在生物技术方面的挑战”,并希望扭转过去因为全球分工导致的部分药品制造业从欧美转移到中国的现象。  

资本市场对此做出了强烈的反应,9月13日开盘,A股和港股CXO板块全线下挫,尤其是海外业务占比较高的公司,如药明康德、药明生物、凯莱英、泰格医药、博腾股份等,更是直接跌停或者触及跌停板。  

中生制药、凯莱英的跨境收购接连遇阻,被业内认为是上述两项行政命令的余波。事实上,中生制药、凯莱英所面对全球市场拓展的考验,也是我国医药企业即将要面对的问题。不过,受到创新药审批政策调整、资本市场、疫情及国内外经济环境对生物医药市场的影响,生物医药企业出海较过去两年,可能迎来一个更为谨慎、甚至增速放缓的阶段,医药出口有所降温,市场也将更加趋于理性。  

随着“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提出,“十四五”规划为中国医药产业提供了新方向和新思路。通过畅通的国内大循环吸引全球资源要素,实现国内国际两个市场深度融合,助推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本土药企应优先立足国内市场,同时也要放眼全球市场,内外市场齐推进方能稳健发展。  

然而,我国生物医药产业仍存在短板,包括一些研发领域还处于跟跑阶段,原始创新能力较为薄弱,创新价值不高;部分企业战略布局亟待优化,产学研结合不够充分,高质量发展核心技术水平有待提高;资本市场资金流动性进入低谷期,目前的Biotech们大部分估值高企等。当“外循环”面临地缘政策、贸易摩擦等不确定因素的情况下,“内循环”如何进一步强化成为医药行业破解需要解决的问题。


此内容为《医药经济报》融媒体平台原创。未经《医药经济报》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获得授权请事前主动联系:020-37886610或020-37886765;yyjjb@21cn.com。



医药经济报公众号

肿瘤学术号免疫时间

医药经济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