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8-21 16:06:19作者:于成林来源:医药经济报
随着全球医药行业投融资市场遇冷,国内创新药企的发展策略正在逐渐转变,以适应新的发展环境。
近年来,国产创新药跨境License out交易数量和交易金额都呈现出增长态势。据不完全统计,进入2024年,License out交易数量增长势头持续,仅在上半年就有32个项目成功签订,涉及交易金额超200亿美元。无论出海交易数量还是交易金额,都在直线上升,且形式更加多元化。
2024年上半年国产创新药跨境License out交易情况
可以看到,当前国内创新药企正在回归biotech的初心,更加聚焦核心管线、专一领域研发。面对这一价值导向变化,一些biotech选择出售管线权益,将“License out”策略作为重要的收入渠道,实现短期商业闭环,力争在残酷的市场中先存活下去。
所有biotech都成为biopharma并不现实,从投资者蜂拥而至到门可罗雀,国内创新药企短短几年时间的经历,却是国际新药研发领域最真实的写照。业内人士表示,如今,国内创新药企研发正在回归价值本质,虽然投融资压力仍在,但License out等方式仍然不失为一个参与全球竞争的好办法,至少还在“牌桌”上。
License out交易增多
多元化交易模式涌现
由于新药研发的特性,研发周期长、投入高、风险高、回报不确定性大的特点,决定了创新研发领域的发展将会与资本深度绑定。国内创新药研发领域从2015年起开始加速发展,如果以2019年港股密集上市算起,至今也就不过五年时间。
然而,国内创新药研发领域的窘境来得比所有人预想的都要早。据医药魔方数据显示,2020年、2021年中国创新药企通过IPO融资额总额分别高达781.5亿、542亿元。但是到了2023年,中国创新药IPO融资额骤然降至111.2亿元,A股仅有21家药企上市,IPO终止的医药企业多达39家。
投融资遇冷背景下,一些创新药企举步维艰,为解决生存危机,有的企业裁员、砍管线以实现节流,有的选择License out,将目前难以顾及的靶点、管线交易出去,合作开发,以换取活下去的资粮。
进入2024年,License out交易数量继续增长。据不完全统计,2024年上半年,规模大大小小License out交易多达32件。
从买方企业来看,大多以MNC为主,诺华、勃林格殷格翰、安斯泰来、艾伯维、罗氏等皆榜上有名。其中,武田、阿斯利康分别进行了两笔交易。此外,还有很多国际生物技术公司参与国产创新药License out交易中,合作方式也趋于多样化。
今年5月,恒瑞医药又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GLP-1产品组合有偿许可给美国Hercules公司,首付款和近期里程碑付款占比近1.1亿美元,含销售分成的交易总价超60亿美元。
除高达60亿元的BD交易额外,令外界热议最多的便是恒瑞医药的新交易模式。具体而言,合作方式不仅仅是共同开发新药,还包括股权交易。恒瑞医药将取得Hercules19.9%的股权,成为Hercules的股东之一。
除了美国市场外,国内药企也将目光瞄准欧美市场之外更大范围的国际市场,包括中东、东南亚、北非等新兴市场,也有欧洲等不输于美国的老牌市场,其中不乏基石、君实、康方、复宏汉霖、复星医药等“明星”药企。
例如今年5月,基石药业将舒格利单抗在中东欧地区的商业化权利授予欧洲医药公司Ewopharma。继北美、中东、北非后,舒格利单抗又达成一项“出海”中东欧地区的里程碑。
从卖方企业来看,今年参与License out交易既有恒瑞医药、宜联生物等老朋友,也有舶望制药、瑞博生物、麦科思生物等新锐,且均达成超过十亿美元大额交易。如舶望制药与诺华就多款心血管siRNA药物达成潜在总金额41.65亿美元的合作,瑞博生物与勃林格殷格翰就共同开发治疗非酒精性或代谢功能障碍相关脂肪性肝炎(NASH/MASH)的小核酸创新疗法达成20亿美元合作。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License out交易的涉及ADC、抗体、小分子等多领域,都有多笔交易达成。其中,大部分交易主要聚焦在抗肿瘤药,交易占比近70%。另外,心血管、代谢等慢性疾病、免疫性疾病和抗感染领域也有多笔交易达成。
对于License out模式的利弊,业内众说纷纭。有观点指出,国内创新药企在投融资遇冷之下朝不保夕,License out是他们生存的筹码;也有观点认为中国医药行业正在发生快速变化,通过License out参与全球医药竞争,也是医药研发能力的一种体现。行业普遍认为,业界还需要更多时间去验证License out的结果,国内创新药研发领域也还要时间去发展沉淀。
价值导向转变
Biotech们阵痛不可避免
五年前,一家biotech如果没有成为biopharma的梦想,声势上就比别人弱一头。“研发要有、生产不能落、管线不能少、销售自己来……”,每一个Biotech都觉得自己会成为下一个百济神州、君实生物、信达生物。
然而,方兴未艾的国内创新药研发,突然遭遇了全球医药行业投融资市场遇冷的状况,并且至今没有回暖的迹象。没有真金白银的支持,势必导致这些创新药企处处受限,表现欠佳引起业内质疑,投资人进而愈发谨慎。国内Biotech们似乎就陷在了这一逻辑漩涡里,挣扎前行。
不过,好在如今国内创新药研发领域局势走向稳定,头部企业华丽升级,在国内外舞台大展身手,多数企业也成功跨过了在发展过程中至关重要的盈亏平衡线;尾部选手也认清现实,放弃不切实际的幻想,该精简的精简、变卖的变卖,更聚焦核心管线、专精领域研发。
事实上,资本“出逃”固然是一大诱因,但只是事件的一环,创新药企业初期的盲目扩张才是导致提前落幕的关键。随着时间走到2024年,当初跟风热门靶点、管线一窝蜂的模式已经进入淘汰倒计时,biotech回归biotech的价值导向愈发清晰。
目前,局势两极分化,站稳脚跟的企业继续攻城略地,百济神州以泽布替尼为先锋,在国际市场持续高歌猛进;复宏汉霖、传奇、康方、再鼎等厚积薄发,各自产品势头正猛,不断在国际市场取得新突破。受限于国产PD-1销售开始走平,信达、君实等曾经的排头兵也似乎陷入瓶颈期。此外,诺诚健华、百奥泰、泽璟等昔日的明星企业,则都已经出现了增长缓慢甚至环比下滑的情况。剩下的企业开始通过“License out”的方式,争取早日实现短期的商业化闭环。
例如同润生物在今年8月9日,与默沙东就同润生物旗下CD3xCD19双抗CN201达成合作。根据协定,默沙东将通过子公司引进CN201的全球权益。作为回报,同润生物将获得7亿美元现金预付款,以及最高6亿美元的里程碑付款,交易总额达13亿美元。
无独有偶,嘉和生物也在几天前,将CD3/CD20双抗GB261的大中华区外全球权益授权给TRC 2004,后者将支付数量可观的股权、数千万美元预付款、4.43亿美元里程碑金额,以及个位数至双位数比例的销售分成。
业内人士认为,在新一轮的竞跑里,Biotech们简装出发,都在努力尽早实现短期商业闭环。这些企业不再考虑如何把项目推进到临床一期、二期、三期,然后再组建销售团队商业化,而是聚焦早期的研发优势做靶点发现、分子生成,推进到一定的临床阶段后再做战略合作/授权。
国内创新药研发正在面对投融资环境变化、全球供应链重构等诸多压力。尽管如此,我们仍然看到行业蓬勃的生命力,头部企业已通过产品实现盈利,遭遇瓶颈、发展不顺的企业也逐渐冷静。Biotech回归Biotech是必然,这让新药研发行业的发展模式变得清晰,也再一次提醒我们,真正有差异化、有价值的创新产品才能在任何情况下脱颖而出。
此内容为《医药经济报》融媒体平台原创。未经《医药经济报》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获得授权请事前主动联系:020-37886610或020-37886765;yyjjb@21cn.com。
粤ICP备17121623号 国内统一刊号:CN44-0098 邮发代号:45-18 广告热线:020-37886663 订报热线:020-37886650
Copyright www.yyjj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医药经济报公众号
肿瘤学术号免疫时间
医药经济报头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