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经济报数字报
医药经济报医械 > 正文

老龄化加速白内障高发,“连续视程”刷新人工晶体

发布时间:2019-06-19 16:46:21作者:胡睿来源:医药经济报

6月6日是全国第24个爱眼日。党的十九大做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重大决策,将维护人民健康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而眼健康被看做是“健康中国”的重要内容。

近日,记者在“年轻眼·自然眼”媒体采访活动“上了解到,近年来随着白内障患病人群的逐年递增,人工晶体研发更新的速度也越来越快,从最早使用PMMA材料造出来的折叠的硬式晶状体,再到丙烯酸酯造成的折叠式人工晶状体,已经发展到连续视程人工晶体,不仅降低了医生手术操作难度的同时,也给患者带来自然连续的视力。

北京爱尔英智眼科医院院长李绍伟指出,“从目前已有的治疗手段来看,手术植入人工晶体是治疗白内障疾病的常见方式,而连续视程人工晶体可以提供全程连续视力,不仅让患者在固定远、中、近焦点上看清,还能在远、中、近焦点之间的每一个点上都能看的更清,看得更好。

他认为,连续视程人工晶体与传统人工晶体相比有三个优势:看的更清晰、视觉质量更高、包容性更强”。

国内原材料使用受限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人工晶体是人工合成材料制成的一种特殊透镜,是手术治疗白内障的最重要材料,通过手术摘除白内障患者浑浊的晶状体,将人工晶状体植入眼内替代原来的晶状体,可以使白内障患者恢复视力。

2018年国家最新修订医疗器械分类目录中,将人工晶体归属于三类医疗器械。目前,由国家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进行注册管理。

人工晶体发展到现在经历了50多年的历史,先后经过了5代的临床探索。目前第一、第二、第三代已经很少有人使用。第四代新型的后房型人工晶体由于在工艺和设计上都进行了改进,因此目前临床上还一直在使用。最先进的则是第五代软性晶体,相关技术掌握在欧美发达国家手上。

不完全统计数据,我们国家开展的白内障手术至少一半以上的手术使用的还是发达国家早已淘汰的硬式人工晶体,软式人工晶体基本上依赖进口,ICL眼内晶体和角膜塑形镜高端产品市场基本为进口厂商占据。目前,眼科三巨头诺华爱尔康(Alcon)、雅培眼力健(Abbott Medical Optics)和博士伦(B&L)公司垄断了全球80%人工晶体的市场份额。

国内主要生产企业有爱博诺德(北京)医疗科技有限公司、杭州百康医用技术有限公司、苏州六六视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河南宇宙人工晶状体研制有限公司、珠海艾格医疗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宁波艾克伦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天津世纪康泰生物医学工程有限公司等7家,多数是以生产3、4代硬式人工晶体为主。唯一一家自主创新研发出软式人工晶体的公司是爱博诺德,其材料合成、光学设计和加工工艺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但目前该产品仍未上市。

手术复合增长率16.3%

李绍伟介绍,目前FDA唯一批准的连续视程人工晶体为新无级,其Echelette衍射光栅设计,将焦点延长成焦线因而能包容1.5D以下散光,显著提高术后视力同时治疗白内障和老视。从泪膜、角膜、再到视网膜上,人眼的任何一个光学部分如果有病变,植入固定的多焦人工晶体的患者术后视力可能受到显著影响。而新无级将一个焦点延长成焦线,能包容这些病变。

也有专家表示,“虽然国产晶状体质量在逐渐提升,但目前能研发和生产可折叠晶状体的国内企业还太少。随着我国人口的增加和老龄化的推进,患白内障和近视眼的人群将进一步扩大,国产人工晶体市场尤其是软性人工晶状体市场仍然是一大片空白,在“十三五”国家提出的医疗器械国产化、品牌化等要求之下,国内企业应当把握住机遇,重点突破技术的壁垒,掌握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打破目前人工晶状体市场几乎被进口产品垄断的局面。

《“十三五”全国眼健康规划》提出,提高白内障等眼病防治和低视力康复知识的知晓度、继续做好白内障患者富明工作、增强白内障复明意识,大力提高白内障手术数量和覆盖率,完善白内障手术质量评价和术后随访制度。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中国老龄化人口(>65岁)比例达10.8%,65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了15831万人,预计2050年我国60岁以上人口将超过4亿。而老年人是白内障的多发人群,在60到89岁的老年人中,白内障的发病率达80%,90岁以上人群发病率可达90%以上。

李绍伟也指出,“虽然我国白内障患病人口基数非常大,但手术率却非常低。从临床已有的治疗手段来看,手术是治疗白内障唯一的有效方案。可获得的数据显示,我国白内障复明手术量年复合增长率达16.3%,增长态势明显。这意味着,我国人工晶体市场空间非常大。

李绍伟也坦言,“人工晶体的换代也是非常快的,但从目前已经上市的产品来看,仍然有很多待完善的地方。他认为,未来在人工晶体研发要产品需要着重两方面改善:一方面,现在有好多公司都在研究加强景深,希望能将多焦晶体和加强景深结合起来;另一方面,提高人工晶体视觉质量,减少散射,光晕,眩光等不良影响”。



此内容为《医药经济报》融媒体平台原创。未经《医药经济报》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 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获得授权请事前主动联系:020-37886610或020-37886753;yyjjb@21cn.com。



医药经济报公众号

肿瘤学术号免疫时间

医药经济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