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经济报数字报
医药经济报热点 > 正文

高价值前沿创新成果持续落地,复星医药释放开放式创新能量

发布时间:2023-05-12 21:43:33作者:章乐来源:医药经济报

药品监管改革持续深化,我国医药产业加速迈向高质量发展转型,为高价值创新药物研发转化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升级方兴未艾,国内头部医药创新企业纷纷把提升自主研发和源头创新能力作为夯实长期竞争力的发展目标。  

在近日举行的“第三届BEYOND国际科技创新博览会(BEYONDExpo2023)”上,连续第三年深度参与展会的复星医药,携手复宏汉霖、复星凯特、复星健康以及深度孵化平台复星领智,亮相生命科学展区,集中展现了聚焦前沿科技创新的自主研发成果,以及全球化的医疗健康产业生态圈布局。  

持续优化产业布局  

多赛道深耕高价值创新  

主动变革、厚积薄发,高质量发展时代不断赋予“创新”崭新的价值内涵,这让它并不拘泥于某种定式。在生物医药领域,能够真正意识到前沿技术和硬核创新可以为产业带来的巨大且长期的价值影响,复星医药是为数不多的企业之一。  

成立于1994年的复星医药是复星集团在健康领域的战略布局,经过近三十年发展目前已成为植根中国、创新驱动的全球化医药健康产业集团,横跨制药、医疗器械与医学诊断、医疗健康服务等业务板块,并通过参股国药控股覆盖到医药商业领域。  

围绕制药这一核心业务,专注前沿技术创新始终是复星医药保持高速发展的核心动力。早在1987年,复星医药成员企业桂林南药自主研发的青蒿琥酯获得了卫生部颁发的中国X-01号一类新药证书,注射用青蒿琥酯同时获得了X-02号新药证书。截至2022年末,复星医药已向国际市场供应了超2.8亿支注射用青蒿琥酯,救治了全球超过5600万名重症疟疾患者。作为被世界卫生组织认定的抗疟基本药物之一,青蒿琥酯已成为中国自主研发创新药走向世界的一张名片。  

战略视野决定了企业的发展高度。事实上,通过密切关注国家层面对重点技术领域和疾病领域的发展规划,复星医药近年来持续优化产业布局,积极深耕基因治疗、细胞治疗、合成生物学、双抗、RNA等高价值创新赛道,重点围绕抗肿瘤及免疫等治疗领域开展医药创新研发,为患者提供了一系列真正具有临床价值的前沿医药产品和服务。  

2021年6月,复星医药合营公司复星凯特研发的奕凯达®(阿基仑赛注射液)成为国内首个获批上市的CAR-T细胞治疗产品,近年来其研发及商业化进展颇为迅速。截至2022年末,奕凯达®已被纳入70个省市的城市惠民保和超过60项商业保险,备案的治疗中心超过130家,并且成功治疗了超过400位复发/难治性大B细胞淋巴瘤(r/rLBCL)患者。2022年10月,复星凯特提交的奕凯达®新增二线适应症申请获得CDE受理,将有望为一线免疫化疗无效或在一线免疫化疗后12个月内复发的成人LBCL瘤患者带来更早受益。  

当前,复星凯特正在积极推动奕凯达®在患者可及和临床获益、支付创新、CAR-T学术交流、新适应症探索等领域取得全面突破,旨在引领中国CAR-T细胞治疗产业规范化、高质量发展。在业内看来,奕凯达®的临床获益已在真实世界获得验证,复星凯特有望凭借在细胞治疗领域的经验积累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  

尽管新冠病毒带来的影响正在加速消散,业界对复星医药在抗疫方面的研发创新始终历历在目。由复星医药和德国百欧恩泰(BioNTech)合作开发的复必泰BNT162b2及复必泰二价mRNA疫苗均已于中国香港获正式注册、于中国澳门获批常规进口疫苗,实现公立和私营市场全覆盖,相关儿童剂型及幼儿剂型也已分别获中国香港、中国澳门紧急使用认可(EUA)用于当地政府接种计划。此外,复星医药与真实生物联合开发的阿兹夫定片亦于2022年7月获国家药监局应急附条件批准,这也是国内首个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口服小分子抗新冠药物。  

此外,备受关注的还有复星医药生物药平台复宏汉霖自主研发的抗PD-1单抗汉斯状(斯鲁利单抗注射液),该药目前已于中国境内先后获批三项适应症,分别是微卫星高度不稳定(MSI-H)实体瘤、鳞状非小细胞肺癌(sqNSCLC)、广泛期小细胞肺癌(ES-SCLC),两项上市申请分别在中国和美国获得受理。值得一提的是,汉斯状®的小细胞肺癌(SCLC)适应症已获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和欧盟委员会(EC)“孤儿药资格”认定。  

行业普遍认为,复宏汉霖通过另辟蹊径的适应症布局,打开了国内肿瘤免疫治疗药物市场的差异化空间,让汉斯状®大有后来居上之势。不仅如此,围绕“Combo+Global”(联合治疗+国际化)开发战略,复宏汉霖积极推进汉斯状®与公司其他产品的协同以及与创新疗法的联合,10余项临床试验同步在全球开展。有复宏汉霖的汉曲优®(注射用曲妥珠单抗)等多个国产优质生物药的全球商业化表现“珠玉在前”,让产业界对汉斯状®的市场增长前景增添了更多期待。  

开拓创新源头  

深度孵化平台弥合转化鸿沟  

从仿制药到仿创结合,再到积极开展创新药研发,中国医药产业升级步伐明显加快。把握高质量发展机遇乘势而上,每一家企业对于创新的理解和实践,都不存在绝对的标准范式,复星医药则在探索一条符合自身发展的道路。  

作为营收超过数百亿的头部大型制药企业,复星医药坚持以前沿创新和国际化为导向,通过自主研发、合作开发、许可引进、深度孵化等方式,构建丰富的创新产品管线,并积极向源头创新进军。  

值得注意的是,在本届BEYOND展会上,复星医药的深度孵化平台“复星领智”首次亮相,引发产业界高度关注。  

复星领智总经理陈斌在采访中告诉记者,复星领智由复星医药与世界知名科学家、复星医药首席科学顾问许田教授在2017年合作设立,通过“深度孵化”模式整合内外资源,围绕精准医学、人工智能等技术领域,致力于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创新孵化。“复星领智的核心工作是基于团队研究背景,在技术研究、概念验证等早期阶段投资介入,从疾病领域、靶点和技术平台等方面探索源头创新。”  

围绕复星领智“深度孵化”的科创转化投资模式,陈斌进一步介绍,以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为导向,寻找发现可解决相关问题的创新技术和团队,复星领智以早期投资的方式建立多学科联合攻关机制,借助复星医药和复星集团的产业资源优势,推动创新技术的产业化和商业化;同时,复星领智为早期科技创新创业团队提供共享的实验和办公平台,弥和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化之间的鸿沟。  

目前,复星领智在国内已经累计投资超5亿元,建立了超过4000平米的共享实验空间,孵化落地了包括精缮科技、深爱科技、新肽生物、微济健康等企业,推动了基因细胞治疗产品、肿瘤精准治疗人工智能算法、个性化肿瘤免疫治疗、微生态菌群产品等突破性创新产品研发,并与国内外顶尖的高校研究所、医疗机构等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促进高校研究所、医疗机构的前沿创新成果和资源转化。  

2022年11月,精缮科技自主研发的细胞和基因治疗产品GC101的临床试验申请获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该产品为1类治疗用生物制品,可用于隐性营养不良型大疱性表皮松解症(RDEB)患者难以愈合的体表伤口的移植治疗。截至目前,在全球范围内尚无同类用于RDEB治疗的产品获批上市。  

精缮科技首席执行官金夷表示,通过自主研发的基因编写技术casPB-Acting,公司实现了高达11.8Kb的大片段基因敲除和敲入。“大片段的基因编写技术不仅能够治疗和覆盖更多以前无治疗手段的基因疾病,也能大幅度提高细胞治疗中基因工程改造的效率。目前,精缮科技已搭建了完善的团队和工艺体系,产品开发能力也获得CDE认可,首款产品IND申请于去年11月获批。”  

在业内看来,精缮科技在前期围绕RDEB这一罕见病领域的能力积累,有助于未来能够快速嫁接至新的疾病研究方向,具备良好的商业化前景,并且能够与复星凯特实现互补。同时,复星医药通过持续完善深度孵化平台,不断夯实在细胞和基因治疗等前沿领域的创新优势,将能够进一步为高价值创新产品的全球化市场延伸保驾护航。


此内容为《医药经济报》融媒体平台原创。未经《医药经济报》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获得授权请事前主动联系:020-37886610或020-37886765;yyjjb@21cn.com。



医药经济报公众号

肿瘤学术号免疫时间

医药经济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