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经济报数字报
医药经济报热点 > 正文

官方认可磷酸氯喹、阿比多尔!临床抗“疫”有了更多选择

发布时间:2020-02-19 21:14:37作者:张蓝飞来源:医药经济报

2月19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六版)》,此次方案,删除了“目前没有确认有效的抗新型冠状病毒治疗方法”的表述,这意味着,通过不断的药物科研探索和临床经验总结,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临床治疗正在迈上正确轨道。  

值得注意的是,在此次发布的试用药物中,正式增加了“磷酸氯喹(成人500mg,每日2次)和阿比多尔(成人200mg,每日3次)”两个药物。纳入新药物,不仅为临床抗疫工作增加了更多的方案选择,而且,也进一步突显药物科研工作者在此次抗击疫情背后付出的艰辛。  

体外证据转向临床  

循证研究将持续深入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战“疫”一线,临床医务人员以“最美逆行者”的形象,感动了亿万国人;医药产业链企业更是开足马力,坚守岗位,为公众药物可及性全力以赴。  

在公众的直观视野之外,科学研究不同于临床治疗,亦有别于药品生产供应,无法直接满足民众的健康和消费需求,在医药领域的存在感难以被公众直接感知。  

然而,每一位医药从业者都深知,医药基础研究工作是临床治疗和创新生产的基础!  

从此次疫情防控工作来看,中国科研工作者在前期的病毒研究方面战果卓著:从接到工作部署到判断病毒类别只花了一夜时间,完成全基因组测序只用3天时间,分离出病毒明确疫情元凶仅耗费1周时间。  

药物研究方面,临床研究专家和科研工作者同样背负着强烈的使命感,无数隐姓埋名、默默无闻的普通科研人员,加紧推进病毒溯源、药物筛选、体外试验等卓有成效的基础研究工作。  

2月4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成员李兰娟团队,在武汉公布治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的最新研究成果,通过体外细胞实验,研究团队发现:阿比朵尔在10~30微摩尔浓度下,与药物未处理的对照组比较,能有效抑制冠状病毒达到60倍,并且显著抑制病毒对细胞的病变效应;达芦那韦在300微摩尔浓度下,能显著抑制病毒复制,与未用药物处理组比较,抑制效率达280倍。  

李兰娟院士  

同一日,武汉病毒所官网发布《我国学者在抗2019新型冠状病毒药物筛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研究表明,在VeroE6细胞上,瑞得西韦(Remdesivir,GS-5734)对2019-nCoV的半数有效浓度EC50=0.77uM(微摩尔每升),选择指数SI大于129;磷酸氯喹(Chloroquine)的EC50=1.13uM,SI大于88,说明上述两种药物在细胞水平上能有效抑制2019-nCoV的感染,并强调药物在人体上的作用有待临床验证。  

科研人员分别对利巴韦林、潘昔洛韦、硝唑尼特、萘莫司他、氯喹、瑞德西韦、法匹拉韦等7款药物进行了测试  

行业专家表示,筛选候选药物需要沿寻一套固定的标准,应对新冠病毒疫情,特殊情况临床急需,无论是中药还是西药,从已经获批上市的药物中进行筛选无疑是最具效率的做法。“这样可以省去对药物副作用的担忧,以及许多其他试验和审批程序,药物可以尽快启动临床研究,应对临床诊治疫情。”  

短短2周时间,从体外实验数据分析到临床试验探索,抗“疫”已经进展到攻坚关键期,《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多版本不断优化,为临床一线诊疗提供了切实可行的临床路径,在这一切工作背后,少不了科研工作者这群勇敢担当的“幕后英雄”。  

理性评价科研行为  

客观对待新实验成果  

事实上,自疫情爆发以来,一线科研工作者收到疫情研究攻坚任务后快速突进开展科研工作,但由于把握不住舆情节奏,得到的并不是公众对抗疫研究成果的赞誉和勉励,反而陷入舆论漩涡。  

这不禁令全行业深思:大疫当前,面对复杂的疫情战役,我们每一个人应当坚守怎样的科学观、价值观?  

显然,没有科研工作者付出的巨大努力,可能迄今为止抗击疫情仍然不知道病毒元凶,难以有效开展公共预防,临床医生无法把握诊断标准,流行范围和趋势难以判断,药物筛选没有实验检测方法。  

药物专家分析指出,正是因为建立了细胞感染体系,才能够开展一系列科学实验检测,从而在细胞水平上采用科学实验方法验证药物对新型冠状病毒的抑制作用,而不仅仅是运算、预测的结果。  

“从科学研究的视角分析,显然不能说只在细胞水平做出的体外实验研究成果就是一文不值的,甚至将这些可能具备临床潜力的研究变为可笑和低级的舆论谈资。即使是双黄连口服液,作为百姓常见的药物,如果能够在临床验证中证实对新冠病毒有效、安全,投入临床使用也未尝不可。”  

随着大数据和AI技术的进步,如今根据分子结构计算和预测侯选药物的确是一种重要的方法,然而,一切“猜想”都需要进行试验验证。殊不知,从最早的抗生素到最新的单克隆抗体,每一个药物诞生之源,无不是实验室的瓶瓶罐罐。  

即使是备受争议的“专利申请争议”,不少医药专利人员也站出来为科研人员的这一行为“鸣不平”。  

当一些人戏谑体外实验结果,众多科研工作者仍在坚守岗位,日以继夜地开展候选药物的研究,他们在幕后取得的一系列成果,着实应当令人高兴,也值得临床振奋。  

面对艰巨的抗疫工作,科研人员和临床医务工作者实际上是同在一个战壕的战友,正是这些“幕后英雄”付出的卓绝努力,才让删除“目前没有确认有效的抗新型冠状病毒治疗方法”更有底气!  

■编辑陈雪薇

点击查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六版)

此内容为《医药经济报》融媒体平台原创。未经《医药经济报》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获得授权请事前主动联系:020-37886610或020-37886753;yyjjb@21cn.com。



医药经济报公众号

肿瘤学术号免疫时间

医药经济报头条号

分享到